9月17日,中秋佳節(jié),萬家團圓的溫暖時刻。在川藏線甘孜州巴塘縣措拉鎮(zhèn)麻通村,別樣的溫暖場景也在上演:旅游博主“阿王教授”的汽車不慎掉進路邊水溝,正當她感到無助時,村民曲尼志瑪和父親仁真趕來了,路過的兩輛車停下來了,大伙齊心協(xié)力把車拉了出來?!鞍⑼踅淌凇卑堰@段經(jīng)歷發(fā)到網(wǎng)上,在引來數(shù)萬點贊的同時,更多的溫暖經(jīng)歷在留言中出現(xiàn)。
不僅如此,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的途中,四川日報全媒體“向云端——尋路川藏線上的中國”采訪組,了解到更多讓人動容的故事:護路職工甘當路石,幾十年默默守護道路的通暢和安全;為早日通車,新婚小兩口聯(lián)袂奮戰(zhàn)折多山隧道……
2014年8月,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批示:60年來,在建設和養(yǎng)護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jié)的“兩路”精神。
2024年8月,行走在川藏線上,采訪組更加清晰、直觀地感受到“兩路”精神的珍貴之處,它具象到沿途奮斗的雪域兒女的日常,宛如汩汩的雪山融水,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浸潤著我們的精神家園。
尋史
他們是一群“征服山”的人
7月初,江蘇鹽城小伙施春霖從上海人民廣場出發(fā),沿著國道318線,一路騎行來到四川雅安。
時間回溯到70多年前,1950年4月,康藏公路(后改稱川藏公路)在雅安金雞關破土動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按照“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指示,投身于邁向“世界屋脊”的天路建設之中。
一路向西,海拔一路上升,施春霖的身影和70多年前建設者的身影重疊,漸漸進入崇山峻嶺中。山路盤旋蜿蜒,8月20日中午,當他抵達二郎山隧道口,已累得氣喘吁吁。隧道邊,刻有《歌唱二郎山》曲譜和歌詞的石碑吸引了他的注意:“二呀哪二郎山,高呀么高萬丈,古樹哪荒草遍山野,巨石滿山崗……”
因為“此生必駕318”而出發(fā)的施春霖,一開始并不知道這條路背后的故事。“騎車都已經(jīng)那么難了,當年修路得有多難呢?”
二郎山是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大山,陡峭險峻、氣候惡劣。當年沒有大型機械,又無法修筑隧道,筑路軍民只能身綁麻繩,把自己掛在懸崖上,用鋼釬、鐵錘鑿出一條天路。據(jù)記載,川藏公路二郎山路段,平均每公里就有7名戰(zhàn)士獻出寶貴生命。
8月20日,沿著蜿蜒的國道318線,采訪組來到位于雅安市天全縣喇叭河鎮(zhèn)兩路村的二郎山筑路烈士墓群,烈士們靜靜地躺在半山腰上:來自山東曹縣的孫忠珍、安徽懷寧的吳振斌、陜西西鄉(xiāng)的李日成……他們曾為一條路而奮斗,直至獻出生命。
可以告慰烈士的是,如今天塹終變通途。烈士墓群右前方的山上,雅康高速以隧道的形式一頭扎進二郎山的“肚子”里,一直通到瀘定縣城背后;烈士墓群腳下的國道318線則奮力向二郎山隧道“攀登”。天全縣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翻越二郎山的時間,已從最初的半天縮短到如今的15分鐘。
二郎山僅僅是第一關。走進川藏公路博物館,一條蜿蜒的燈帶象征著川藏公路,串聯(lián)起14座大山。其中,海拔3400多米的二郎山海拔最低,其他大山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點是雀兒山,這座被稱為“老鷹也飛不過的山峰”,也留下了筑路大軍的身影。
8月25日,采訪組來到甘孜州德格縣雀兒山隧道。2017年,國道317線雀兒山隧道通車,將過去危險重重的翻山過程從兩個多小時縮短至10分鐘之內(nèi)。
“風吹石頭跑,四季不長草,一步三喘氣,夏天穿棉襖?!备首沃莨方ㄔO服務中心德格公路分局副局長春雷帶著采訪組重走雀兒山上的老路,“險得很!下雪的時候路很滑,旁邊就是萬丈深淵。”
雀兒山下,一名筑路戰(zhàn)士在此安眠。他叫張福林,1951年冬天,為實現(xiàn)1952年將公路打通到西藏昌都的目標,筑路部隊頂著嚴寒上了山。張福林負責爆破作業(yè),他克服高寒缺氧的困難,在冰天雪地里探索出一套高效的爆破方法。但在12月10日,他在作業(yè)中被一塊落石砸中,再也沒有醒來。
采訪組來到拉薩河畔,一座20米高的白色紀念碑,被陽光鍍上金色。這座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上,分別用藏語和漢語記錄著川藏、青藏公路的故事:“五易寒暑,艱苦卓絕,三千志士英勇捐軀,一代業(yè)績永垂青史。”
“同志們,干吧!把公路修到西藏去!”川藏公路博物館的墻上,復刻了十八軍戰(zhàn)士在怒江崖壁上留下的標語。此行,采訪組沒有找到原址,但在怒江大橋遺址紀念館對面的山坡上,記者看到了不知什么年月刻下的“征服山”3個字,閃閃發(fā)亮!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征服山的,是勇敢無畏的人。
奉獻
他們是默默甘當路石的人
在川藏公路博物館,一組數(shù)字引起采訪組的注意——初建成時,川藏北線2416公里、川藏南線2149公里;2020年底,川藏北線1994公里、川藏南線2104公里。里程變短的背后,是對川藏公路的多輪提質(zhì)改造。雪域高原地質(zhì)條件復雜、災害頻發(fā)、生態(tài)脆弱,這給川藏公路的改造和養(yǎng)護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在漫長的歲月中,有一群人,默默堅守在先輩留下的大道上。8月19日,采訪組沿國道318線向甘孜州瀘定縣方向前進,在紫石關附近,駛上了喇叭河邊的一條老路。但剛行駛不到10分鐘,就被路上橫亙的滑坡體擋住了去路。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隧道——老虎嘴隧道,就在不遠處。
探訪老虎嘴隧道的初衷,是一位老人——今年82歲的何多林。1984年至1990年,作為川交二處(現(xiàn)蜀道集團四川路橋川交公司)第四工程隊隊長,何多林參與了川藏公路仙人橋至前碉橋的改擴建工程。
這是川藏公路通車后首次大規(guī)模改擴建。何多林的兒子也參與其中,其間因病去世。老虎嘴隧道修通后,何多林將兒子葬在隧道的拱頂附近。
8月21日,采訪組從甘孜州康定市區(qū)出發(fā),前往新都橋鎮(zhèn),途中要翻越折多山。2021年,有記者曾來過此地,由于山高彎急、車多路窄,遇到貨車,只能跟在后面慢慢爬行。而此行,從山腳的兩岔路口到海拔4298米的埡口,只用了1個小時。
2023年,折多山路段進行了提質(zhì)改造,增設第三車道,方便貨車爬坡。甘孜州公路建設服務中心康定公路分局折多塘養(yǎng)護站原站長曾雙全又一次見證了川藏公路的變化——他是雀兒山五道班的最后一任班長,雀兒山隧道貫通后,險峻的老路不再使用,他便來到了折多山。折多山車流量更大,爬坡時汽車鳴笛聲、輪胎摩擦聲持續(xù)不斷,曾雙全花了很長時間才適應?!皣?18線上有很多騎行者,自駕的游客也更多,拐彎處的石子如果不及時清理,就可能扎破車胎,很危險?!痹p全說,26公里的養(yǎng)護路段,養(yǎng)護員早上要撿垃圾、掃石子,下午要清理水溝和涵洞,一干就是一天。要是遇到塌方落石,就得干到凌晨兩三點。
“我們守著的不只是路,更是一份責任?!痹p全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今年1月,曾雙全退休回到老家成都簡陽,但他的電話還會不時響起:相熟的大車司機看到路上落石頭了,第一反應還是告訴老曾。
行走在川藏線上,養(yǎng)護工們大多像磐石一樣沉默。在甘孜州雅江縣“天路十八彎”的甘孜州公路建設服務中心雅江公路分局剪子彎山養(yǎng)護站,站長杜雅岷從宿舍的衣柜里掏出一張照片——涵洞里,幾個人身上都是泥水,但笑得很甜。
那是6年前,山里下了很久的雨,沖下來的泥沙在涵洞里堆得快要齊大腿高,要是不及時處理,積水就會漫上路面。彎著腰、泡在泥堆里清理了一上午,幾個人才想起,可以拍張照片作紀念。這也是剪子彎山養(yǎng)護站工人為數(shù)不多的合照。
“你如何理解‘兩路’精神?”面對這個問題,杜雅岷有些羞澀。但“甘當路石”4個字,已經(jīng)被他寫進10年的養(yǎng)護工作中。
采訪結(jié)束,何多林佝僂著背,仔細地看川藏公路博物館的一件件藏品。十字鎬、鐵鍬、鋼釬,陪他啃下一個個“硬骨頭”,讓他倍感親切。“年輕的時候,一口氣可以掄50多下大錘,現(xiàn)在不行嘍?!?/p>
與采訪組同行的蜀道集團川高公司駕駛員葉曉偉,曾是一位汽車兵,在川藏線上跑了整整16年。這次,經(jīng)過西藏境內(nèi)的安久拉山時,他舉起相機留影——30年前,他們曾在此遭遇雪崩,被困一月有余。那年,葉曉偉不到24歲。
默默奉獻、甘當路石??傆腥苏贻p,總有人正奉獻。
拼搏
他們是努力爭取美好生活的人
8月20日,傍晚,雅康高速興康特大橋下,瀘定縣瀘橋鎮(zhèn)咱里村傘崗坪房車營地升起炊煙。楊勛貴和姐姐在停車區(qū)旁開了兩家小吃店。之前,他在老家甘孜州九龍縣開洗車行。如今,他做起炸串生意,只因看好國道318線帶來的新商機。
“川藏線游客很多,這里位置也不錯,看到招商廣告,就先過來試試?!睏顒踪F說,這兩個月生意還不太紅火,但他又指指旁邊正在裝修的集裝箱酒店,“業(yè)態(tài)豐富起來,生意一定會更好?!薄按松伛{318”,像一塊磁石,吸引著努力拼搏美好新生活的人。
康定市新都橋鎮(zhèn)下柏桑三村贊巴·明境民宿總經(jīng)理馬軍,是今年2月從蘇州一家國際品牌酒店過來的。從大都市到小鎮(zhèn),馬軍并沒有產(chǎn)生落差感,反倒是將這里當成了大展拳腳的新起點。他用數(shù)據(jù)來佐證看到的商機:新都橋鎮(zhèn)戶籍人數(shù)10831人,床位數(shù)卻達到了12912個。去年,全鎮(zhèn)僅酒店、民宿營業(yè)收入就達2.4億元。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qū)魯朗鎮(zhèn)山珍閣石鍋雞老板李芳,2012年從四川巴中來到這里。一開始賣四川小吃的她,在機緣巧合下開始接觸當?shù)靥厣朗呈侂u。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在小鎮(zhèn)上擁有兩家石鍋雞店鋪??偟晟庾罴t火的時候,33個餐桌,一天要翻3次臺?!啊?18’就像一根線,牽引著我的人生,我喜歡魯朗,我已經(jīng)完全融入這里。”李芳說。
川藏情深,隨著路的延伸,更多“李芳們”的故事不斷呈現(xiàn)。位于川、滇、藏三?。▍^(qū))接合部的巴塘縣,有一個網(wǎng)紅打卡地:一頭在四川,一頭在西藏的金沙江大橋。但在當?shù)?,它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字——竹巴籠大橋?!爸癜突\”,是藏語音譯,意為船夫居住的地方。茶馬古道上,茶葉、羊毛、皮革等在此匯合渡江,村落由此形成。
往日聯(lián)結(jié),今日更盛。一江之隔的巴塘縣竹巴龍鄉(xiāng)和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朱巴龍鄉(xiāng),日常往來交流密切?!奥?lián)姻都有近百起?!卑吞量h竹巴龍鄉(xiāng)鄉(xiāng)長土登曲批說。
8月23日,采訪組來到位于甘孜州甘孜縣的十八軍窯洞群。1000多個窯洞,依山而建,飽經(jīng)滄桑,講述著當年的故事。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將士在甘孜縣城搶修機場,為了不打擾當?shù)匕傩?,?zhàn)士們就在附近的山坡上挖窯洞,解決住宿問題。甘孜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工作人員尼瑪娜珍是窯洞群的講解員,這里發(fā)生過的故事,她已經(jīng)講述了無數(shù)遍,“我一定會繼續(xù)講下去?!?/p>
“是誰幫咱們修公路?是誰幫咱們架橋梁?是親人解放軍,是救星共產(chǎn)黨。軍民本是一家人,幫咱親人洗呀洗衣裳……”一首《洗衣歌》唱出藏漢同胞的深厚情誼。
今天,這份互助、團結(jié)的情誼依然不斷延續(xù)。
就在不久前,巴塘縣波密鄉(xiāng)格木村的藏族小伙當戈、洛次仁、朱扎收到了一面錦旗:“困難之時伸援手,助人為樂顯真情?!备衲敬逶谧择{游熱門路線格聶南線上,正在發(fā)展旅游。8月的一個晚上,一位路過的劉姓游客汽車爆胎,當戈和伙伴連忙趕過去幫忙。因為輪胎需要拿到鄰近縣城修補,當戈還為游客在村里安排了住宿。
這樣的故事,在格木村不知發(fā)生過多少次——去年5月,有游客在穿越格木村哈嘎拉埡口時,越野車陷進近50厘米的積雪里。游客下山求援時遇到格木村的藏族小伙,他召集十多名村民,在寒風中忙碌了半天,幫助車輛成功脫困。
“有困難,我們一定要幫!”當戈說。在他看來,風景之外,錦旗也代表了格木村另一種美。
軍民一家、民族團結(jié)。川藏線上質(zhì)樸的人們,攜手奔向更加紅火的日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