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川藏公路南北兩線(318國道、317國道)像兩支離弦的箭,起步平原直插云霄,朝著“世界屋脊”疾馳而去。
各2000多公里行程,四五千米海拔落差,兩條大道翻越崇山峻嶺、跨越大江大河,將峽谷、高山、森林、草原、海子、冰川、雪山等多種壯闊景觀無縫銜接,在無數人心中種下“此生必駕”的夢想。
“中國人的景觀大道”“中國最美景觀大道”“遺落人間的天路”……人們不惜用極致語言稱贊川藏線上的極致山河。
四川日報全媒體“向云端——尋路川藏線上的中國”采訪組一路行走,不斷發(fā)現川藏線的美,美在不可替代的生態(tài)價值,美在流傳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美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錦繡河山,大道通游,美美與共。
自然美
“最大的價值在生態(tài)”
翻過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埡口,繼續(xù)向西行可抵達“攝影家的天堂”——甘孜州康定市新都橋鎮(zhèn)。這里有多熱門?全鎮(zhèn)戶籍人口10831人,總接待床位數卻達12912個,一進入旅游旺季,鎮(zhèn)上1213家各類酒店民宿還往往“一床難求”。川西北令攝影家魂牽夢縈、流連忘返?!吨袊鴩业乩怼吩u出四川100個“最美觀景拍攝點”,甘孜、阿壩占到28個,如果算上雅安,三分之一的拍攝點可沿著川藏線進入。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導致地殼升起,逐漸形成青藏高原。隨著時間流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方土地上雕刻出無數震撼的景致。而在互聯網時代,甘孜州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劉洪、“甜野男孩”丁真等刷屏出圈,進一步將川西北富集的生態(tài)資源展現在世人面前。比如山之高。走318國道,要翻越或通過隧道穿越1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進入西藏的第一座大山宗巴拉山海拔4170米,沿線最高的米拉山海拔5018米,可謂群峰環(huán)繞、氣勢磅礴。317國道經過的雀兒山,主峰海拔6168米,終年積雪不化,在雀兒山隧道修通前,要翻越海拔5050米的埡口,“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的說法十分形象。
比如流之長。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許多大江大河的源頭,追溯到川西北、藏東南。川藏線經過或跨過的河流有數十條之多,它們狂野奔騰,成為長江、黃河及雅魯藏布江等水系的重要組成。比如原之美。西藏、四川草原面積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六,行在川藏線上,湛藍的天空下,塔公草原、祝桑草原、章德草原、玉科草原、邦達草原……廣闊無垠、勝境如畫,其間,高原湖泊星羅棋布,甚至一天可覽四季,每公里景色皆有不同。
天然的青山綠水,這一生態(tài)本底決定了川藏線的高顏值?!拔覀冞@里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生態(tài)、最大的價值也在于生態(tài)?!毖赝局菘h干部不止一次對采訪組強調這點。
在全球生態(tài)格局中,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極”、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qū),是我國重要的生態(tài)安全屏障、戰(zhàn)略資源儲備基地。
最新科考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地表總儲水量超過10萬億立方米,相當于黃河200年的徑流總量。具體到四川,地表水資源占長江水系總徑流的三分之一,貢獻了黃河干流枯水期40%、豐水期26%的水量。
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qū)戰(zhàn)略,將半數以上國土面積劃入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不斷織密織牢保護網。其中,甘孜、阿壩全域和雅安超七成的面積被納入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
四川取消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縣GDP考核,設立川西北生態(tài)示范區(qū)開展保護治理,矢志不渝推動綠色發(fā)展,堅決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tài)屏障。從川藏線上兩個被人津津樂道的區(qū)域公用品牌就能看出這份決心和信心:一個叫“凈土阿壩”,一個叫“圣潔甘孜”。
和諧美
一幅人與自然秀美畫卷
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升,是否意味著草原面積擴大?準確地說,是草原上牧草等生長得更加濃密,草地質量提高了。
以甘孜州為例,其天然草場面積占總面積的六成以上,2018年至2023年間,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從83.3%升至85.58%,提高2.28個百分點。影響這一指標的因素有很多,但與高原畜牧業(yè)關系較為直接:牦牛養(yǎng)殖數量超出草原承載能力,勢必會加速草場退化甚至沙化。
牦牛,藏語發(fā)音“雅克”,被稱作“高原之舟”,是川藏線上最常見的動物。四川“麥洼牦牛”“金川多肋牦?!薄熬琵堦笈!?、西藏“當雄牦?!薄邦悶觚R牦?!钡鹊酿B(yǎng)殖,是當地牧民重要的收入來源。統(tǒng)計顯示,2023年阿壩州牛存欄212.54萬頭、甘孜州牛存欄207.05萬頭,經過草原超載過牧治理,均呈下降趨勢。隨著退牧還草等工程的深入實施,草原補獎政策如期兌現,更多草地被劃入禁牧區(qū)休養(yǎng)生息、“減負”守綠。
草畜平衡一頭連著生態(tài)、一頭連著錢袋,真正告別“靠天養(yǎng)畜”,離不開構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畜牧業(yè)產業(yè)體系。中央在西藏、四川等7個省(區(qū))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選擇項目縣開展國家草原畜牧業(yè)轉型升級試點,給予連續(xù)4年、每年4000萬元資金的支持,“探路先鋒”就包括紅原縣、色達縣、理塘縣和石渠縣。
采訪組看到,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物種不斷更新“牛故事”:優(yōu)質高產牧草種植基地擴建了,標準化養(yǎng)殖場裝上溫濕度傳感器等設施,利益聯結緊密的集中育肥模式讓牧民荷包鼓起來,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投身牦牛制品精深加工項目……
草在變、牛在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在變。
綠色行動蔚然成風。河(湖)長、林(草)長、田長覆蓋州、縣、鄉(xiāng)、村四級,常態(tài)化巡護顯成效。持續(xù)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緊抓“全域無垃圾”,城鄉(xiāng)面貌煥新顏。項目施工專門劃定草皮及表層腐殖土存放區(qū)域,項目完工植被復原。
科技創(chuàng)新神奇助力?!皵底至植荨毙纬商?、空、地全方位監(jiān)測,精細守護無盲區(qū)無死角。修復退化草原用上“免耕補播”機播種草籽,避免破壞原有草皮??蒲腥藛T如“生態(tài)醫(yī)生”扎根雪域高原,解決沙地治理等難題。
生態(tài)經濟促進轉型。高水平設置高質量發(fā)展指標體系,提出更多“含綠量”“含技量”“含智量”的約束性指標,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特色農牧業(yè)等產業(yè)越做越大,高原糧食、果蔬、菌菇、茶葉等走進千家萬戶。
……
生態(tài)是否變得更好,它們同樣有“發(fā)言權”。去年底,素有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指示物種”之稱的東方白鸛首次現身阿壩金川縣水域,并從最初14只持續(xù)集結至26只。西藏當雄縣阿熱濕地,通過不斷加強的生態(tài)建設,已成為黑頸鶴等野生動物的天堂。在西藏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滇金絲猴數量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500多只增加到800多只。
目前,中國正努力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qū)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川藏線沿途分布10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如四川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四川海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西藏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等。
因此,行走川藏線,便是對青藏高原生靈草木、萬水千山保護狀況的“檢閱”,看的是自然,也是人類自身。
人文美
秘境風光間的文化流傳
與西藏江達縣隔金沙江相望的甘孜德格縣麥宿鎮(zhèn),山巒起伏、綠水潺潺。許多游客起初欣喜于它秘境般的景色,但很快就被這里的手工藝所震驚——
在麥宿鎮(zhèn)居住的6000多人中,有2000多名手藝人分散在32個工坊,以“擇一事、終一生”的追求,從事牛毛絨編織、藤編、銅鑄、唐卡繪畫等具有多元性、復合型特色的藏族傳統(tǒng)手工藝。
與麥宿鎮(zhèn)隱于深山不同,金川縣觀音橋鎮(zhèn)是317國道上的“省級百強中心鎮(zhèn)”。8月17日,2024阿壩州世界自駕旅游發(fā)展大會在該鎮(zhèn)舉行時,多位馬奈鍋莊非遺傳承人為游客表演了一段流傳千年的集體舞,贏得一次次喝彩。從觀音橋到麥宿,印證了川藏線不僅是經濟通道、生態(tài)廊道,更是民族融合大走廊和文化交流大走廊。
看歷史遺跡,川藏線途經“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羌族建筑藝術活化石”桃坪羌寨、中國版“比薩斜塔”松崗直波八角古碉群、“藏文化大百科全書”德格印經院、“世界屋脊的明珠”布達拉宮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看紅色印記,沿線瀘定橋、金川紅軍老街城、十八軍窯洞群遺址、川藏公路十八軍紅色教育基地等,承擔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人民不懈奮斗、赤誠奉獻的生動教科書;看非遺資源,公開數據顯示,僅雅安、阿壩、甘孜、昌都、那曲、林芝等6個市州就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75項,?。▍^(qū))級非遺項目400多項,黑茶制作、羌族羊皮鼓舞、格薩爾藏戲、藏醫(yī)藥等充分展現了川藏路沿線非遺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
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yōu)先,沿線各地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面加強文物保護修復,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全力抓好精品文藝創(chuàng)作,推動傳統(tǒng)文化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采訪組趕上德格縣舉辦的首屆嶺·格薩爾王音樂季活動。山谷間,鍋莊大賽、歌手大賽、非遺展輪番上演,而重頭戲是一部音樂劇——《德格·嶺·格薩爾王》?!陡袼_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至今仍在德格口口相傳。當地將其與現代音樂劇的藝術表現手法相結合,重現格薩爾王英勇善戰(zhàn)、智慧超群的英雄形象,獲得成功。
人才是產業(yè)發(fā)展和文化傳承的關鍵。采訪組發(fā)現,新生力量正涌動在極致山川間。奪吉登足畢業(yè)后回到金川縣二嘎里鄉(xiāng)創(chuàng)辦藏式家具廠,該廠產品走俏317國道沿線縣域。麥宿鑄造技藝欽樂工坊“90后”主理人達瓦卓瑪是一名海歸,她發(fā)揮所長將原生態(tài)的手工藝匠心呈現在國際舞臺,銷售額相比過去翻了20倍。而處于偏遠之地的麥宿鎮(zhèn),每年手工藝品產值超過5000萬元,甚至吸引迪奧等國際時尚品牌前來合作。
70多年前,贊頌川藏線修路英雄的歌曲《歌唱二郎山》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一代金曲。歌詞中“開發(fā)那富源,人民哪享安康”的期待早已實現,但作為傳統(tǒng)文化和“兩路”精神傳承的載體,它依然在流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