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國內外38家博物館精品的文物展 看到一次很難 能一起看更難
中國西藏網訊“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覽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匯聚了21家意大利博物館和17家國內博物館的共200余件(套)文物,是近年來國際博物館與國內博物館合作中數量最多、文物最豐富的展覽之一。攝影:楊悅笙
記者注意到,該展覽對絲綢之路上的中西方文化進行了對照呈現。中央美術學院李軍認為,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和羅馬帝國相互把對方視作日出和日落之地,兩千多年來,在絲綢之路上,東方和西方的頻繁交往,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文化史中的瑰麗印記,它們以本次展覽的展品為載體,呈現在觀眾眼前。圖為元代八思巴文官印。攝影:楊悅笙
圖為含蜻蜓眼玻璃的珠串,為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5世紀物,藏于意大利羅馬國家博物館。攝影:楊悅笙
圖為中國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蜻蜓眼玻璃珠,藏于湖南省博物館。據介紹,蜻蜓眼式玻璃珠原是古埃及人的護身符,后來在歐亞大陸流行開來,傳至中國楚地后,楚人根據自己的審美習慣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剝離了辟邪效果,而成為一種裝飾物。攝影:楊悅笙
圖為公元2世紀—3世紀的彩色玻璃容器,藏于意大利羅馬卡皮托里尼考古博物館。攝影:楊悅笙
“君子尚玉”,中國人將外來的玻璃制造術用于對玉的仿制,將青銅鑄造所用的模壓工藝延伸于玻璃制造,長沙是當時楚國生產玻璃的主要地區(qū)。圖為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的隋代橢圓形綠玻璃瓶,反映了隋代的玻璃吹制技術。攝影:楊悅笙
隨著元朝的崛起和十字軍東征,絲綢之路被徹底打通,尤其是西方對東方的各種想象,構成了探索的動力。圖為1459年弗拉?毛羅等繪制的世界地圖,地圖中描述的數千個地理位置中最繁華的元大都,圖中還標出了盧溝橋和中國的大型航海船。攝影:楊悅笙
圖為意大利威尼斯科雷爾博物館藏的《馬可?波羅游記》手抄本局部,寫于1401年,是《馬可?波羅游記》最早的版本來源之一。攝影:楊悅笙
圖為《馬可?波羅游記》手抄本中的插圖《忽必烈賞賜金牌》,描繪了忽必烈命令一位元朝官員為尼科洛和馬菲奧?波羅賜予金牌的場景,繪于1410年——1412年。攝影:楊悅笙
上述金牌,在內蒙古曾經出土過。圖為內蒙古興安盟出土的八思巴文金牌,譯為“長生天的氣力里,皇帝名號是神圣的。誰若不從,問罪至死?!卑怂及臀氖怯晌鞑厮_迦派第四祖八思巴奉元世祖忽必烈旨意,仿藏文創(chuàng)制的一種蒙古文字,在元朝作為皇帝圣旨和官方文書用字。正是在元朝,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馬可?波羅游記》中也有對藏族的描述。攝影:楊悅笙(中國西藏網記者/楊悅笙)
-
實拍探秘 | 韓紅的家鄉(xiāng)昌都:峽谷中竟藏著一座文成公主廟
有著“藏東門戶”之稱的昌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連接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的樞紐,而跨越千年的唐蕃古道也在此留下了諸多歷史遺跡,譬如扎古西峽谷中的文成公主廟和摩崖石刻。[詳細] -
話說茶馬:西藏人民口中的“果噶”指什么?
茶馬古道作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對它的研究從經貿、民俗、歷史到飲食等各個角度不一而足。[詳細] -
主汛期西藏強對流天氣多發(fā) 氣象專家提醒需增強防范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
氣象專家提醒,每年6至9月是西藏的主汛期,強降雨、冰雹、雷電等強對流天氣多發(fā),提醒廣大市民群眾和游客提高防范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及時關注天氣預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