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必須要美嗎?——談《藝術的真諦》
作者:何博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研究室副研究員)
人們常會爭論一個問題,藝術是不是一定要美?似乎有太多的藝術品初看起來并不符合我們對美的預期。與之相關,也有人聲稱,凡是美的就是藝術,或只有美才是藝術。藝術與美的這種矛盾,影響了我們對作品的欣賞,以及對藝術本身的審美和教育功能的理解。英國著名藝術學家赫伯特·里德的名作《藝術的真諦》就致力于回答這個難題。
里德學問廣博,著作等身,對多種人文學科和藝術門類都有獨到和開創(chuàng)性研究。他對藝術本質(zhì)的執(zhí)著和“專斷”,讓他在朋友與敵人眼中都被譽為“現(xiàn)代藝術教皇”。但在當今國內(nèi)學界,對里德的譯介和研究并不算多?!端囆g的真諦》一書1987年曾由當時學成歸國的國內(nèi)古典學名家王柯平先生譯出,獲得業(yè)內(nèi)專家高度認可,收入“美學譯文叢書”。2004年人大社再版后,將近20年間,這部佳譯遲遲未能重印,直到今年,才再度由北師大社刊行。王柯平教授對譯稿做了重要修補,譯筆精妙,句如清泉,希望能推動國內(nèi)學界重視并深入研究里德。
一
《藝術的真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藝術哲學,28節(jié)的篇幅詳細分析了藝術的定義、美感、美的定義等內(nèi)容。與第一部分的共時性闡述不同,第二部分的54節(jié)則從歷史角度梳理了從原始藝術到20世紀現(xiàn)代藝術的發(fā)展。其中也以專題研究了一些非洲、拉美和東方藝術。第三部分的8節(jié)與前面有別,里德轉(zhuǎn)向藝術家的角度來剖析他們的藝術觀。上述安排中,首尾兩部分才是全書的總綱,它們表述了里德區(qū)別藝術與美的精到的理論。
在里德看來,人們長時間都在“濫用”藝術與美這兩個詞,而將藝術與美混為一談的做法“是妨礙我們鑒賞藝術的根本原因”。無論從歷史維度,還是從社會維度看,“藝術常常是不美的東西”。這個看法似乎是驚人的。的確,日常生活里,我們會這樣批評藝術品:比如,一幅畫看不懂,一點也不像,沒意思;一部影片節(jié)奏慢,讓人犯困;一首歌旋律復雜太刺耳。我們也會夸贊說,好懂直白才是好畫;好看過癮就是好電影;好聽帶勁才是好歌。上述的評價都蘊涵了藝術必須要“美”,盡管我們未必要說出這個詞。我們使用了不同的日常語言來表達一種直接的美感,將美與快樂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的美源自感官的快樂,無論其活動機制來自理性(對畫的表層認知),還是感性(對影像和音響的感知)。
但是,在具體的例子中,的確存在很多人們難以把握到美、卻又出自名家之手、已然被權威認定為美的作品。比如有不少觀眾都會疑問《蒙麗娜莎》究竟美在哪里?那么,難道藝術品真的可以不美嗎?如果藝術不美,還會給人快樂嗎?換言之,令人毫無感覺或沒有快樂的東西還是藝術嗎?按照里德的邏輯,這種疑問并未擺脫流俗領會的“美”。
他的做法是區(qū)分兩種“美”及兩種“快樂”。首先,肉體感官上的美還不足以是藝術美。里德一般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美”這個詞,因而藝術未必是美的。與之相對,另一種美是以古典藝術(如古希臘、拜占庭和古代中國)為典型的“理想美”。這種美基于一種“使人的全部價值得到升華,并在神的圣體上以鮮明的形式顯示出來”的人生哲學。具有這種美的藝術品是對自然和人的“理想化”。里德批評了將“感官美”用于“理想美”的荒唐又常見的做法。在“理想美”的意義上,才可以說,藝術是美的。這樣的美也會對應一種快樂或快感,里德稱之為“愉悅”。
與之相關,我們也有兩種感受。一種是以感官或官能為基礎的快感,它來自藝術品給予的淺層快樂,或是藝術家傳達的激情,或是受眾內(nèi)心產(chǎn)生的情緒。另一種就是建立在愉悅上的高級感受。里德認為,這就是“認識”,即某種“驚奇或贊嘆”。后一種感受會帶給我們前一種感受之后的“和平與寧靜”的狀態(tài)。換言之,好的藝術品并不是傳達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無論正面或負面)或煽動受眾的內(nèi)心,而是通過可以認知的形式、內(nèi)容與意義讓受眾在激情之后獲得和諧的情愫,真正的愉悅在這種安然的狀態(tài)中。里德的藝術觀恰恰沒那么“現(xiàn)代”,即“為(感官)快樂而快樂”,它反而是古典的,所以他贊同亞里士多德的“凈化”理論。
二
里德給我們的啟示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對美育的建設。審美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讓受眾僅僅體會感官快樂之美,而是給予“知識性”啟發(fā),從而獲得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高級愉悅。美育的“知識”“理解”和“思辨”才是關鍵。當我們無法領會《蒙娜麗莎》的美時,原因在于我們尚未具備對文藝復興時期以及達·芬奇?zhèn)€人藝術理念的知識:我們看不到這幅畫當中復雜優(yōu)美的黃金分割,也無法明白遠景何以如此朦朧奇特,更無法看透這樣的肖像畫為何不那么“肖像”。這些知識并不是藝術品的附屬或“背景”,而是我們欣賞的要素,或者說,它們也是藝術本身。對一件藝術品的鑒賞,就是對那個時代、那個人、他的思想或哲學的賞析。
在里德看來,越是古典的藝術,越是對古典藝術和理想美保持尊重和借鑒的現(xiàn)代藝術,才更具有值得學習的意義。因為,古典美呈現(xiàn)了“遠遠超越了藝術家個人及其所處的時代與環(huán)境”的終極價值,它“表現(xiàn)了一種藝術家只有依靠直覺力量才把握得住的理想的均衡或和諧”。正因如此,作為西方學者的里德對東方,尤其是中國藝術推崇備至。《藝術的真諦》中對我國藝術的一段評價常被征引:“中國藝術史比埃及藝術史更富有連貫性、持續(xù)性和民族性。中國藝術大約從公元前13世紀開始,歷盡滄桑,延續(xù)至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中國那樣,享有如此豐碩的藝術財富。總體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藝術能與中國藝術的卓越成就相媲美?!崩锏逻€稱贊,在繪畫與雕塑等藝術領域,“中國藝術曾幾度獲得完美無缺的形式美”;他也毅然辯護了中國繪畫缺少“明暗對比”的合法性與背后的藝術旨趣。如果里德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藝術,他就會發(fā)現(xiàn),延綿不絕的中國藝術始終傳播著他追求的古典趣味,因為我們很早就信奉那種道法自然、超乎感官快樂的理想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實現(xiàn)“雙碳”目標,計量和標準能做什么
- 公安部交管局提示:寒潮強降雪來襲 注意行車安全
- 戰(zhàn)斗英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逝世
- 深藏功名 不改本色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一輩子堅守初心
- 展示鄉(xiāng)村文化,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村里的直播間,有看頭!
-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視角下的縣域發(fā)展
- 【網(wǎng)絡中國節(jié)·詩畫節(jié)氣】冬至:冬藏之氣,至此而極
- 今日冬至:汲取傳統(tǒng)智慧 應對疾病有妙招
- 冬至到了,細看古人如何“數(shù)九”
- 中消協(xié)調(diào)查:不少老年人手機賬戶稀里糊涂被扣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