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边@一初心和使命貫穿著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從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正在實現第一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A
推翻“三座大山”,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奠定實現小康的堅實基礎
在長期奮斗歷史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深刻地認識到,要實現初心和使命,首先必須推翻三座大山。無論是中國共產黨誕生時的宗旨還是黨的一大召開后的綱領,時刻都在提出為人民、為民族的目標。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高舉反帝反封建旗幟,掀起大革命風暴,開展北伐戰(zhàn)爭。八七會議確立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總方針。井岡山道路代表著中國革命正確方向。從“打土豪,分田地”《井岡山土地法》《興國土地法》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從開創(chuàng)井岡山根據地到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國革命洶涌澎湃,氣勢如虹。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必須建立屬于自己的革命根據地。長征中中國革命實現歷史轉折。日本侵略東北,進逼華北,妄圖吞并中國。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凝聚全民族力量,成為全民族抗戰(zhàn)中流砥柱,贏得抗日戰(zhàn)爭徹底勝利。隨后,國民黨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展解放戰(zhàn)爭,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幾千年封建專制王朝的徹底覆滅,同時也標志著人民民主制度在中國大地上建立。這時,我們黨便真正實現了初心與使命的第一階段任務——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實現小康奠定了基礎。
B
實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全面建成小康共識
如何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真正為中國人民謀求到幸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如何設定改革開放基本目標?鄧小平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得到啟發(fā)。古代經典《詩經》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認為小康意味著安定富足的生活狀態(tài),古代儒家認為小康是比“天下大同”較低的社會形態(tài),《禮記》闡述小康是一種理想境界。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建設小康奮斗目標。1979年3月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新概念。他說,我同外國人談話,用了一個新名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20世紀末,我們大概只能達到發(fā)達國家70年代的水平。1979年12月,中國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變,實事求是深入人心,改革開放成為共識,舉國上下政通人和。12月6日,鄧小平會見外賓時第一次提出“小康”目標。對方問:中國根據自己獨立的立場提出了宏偉的現代化規(guī)劃,將來會是什么樣的情況,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鄧小平回答: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7年鄧小平完整提出“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到20世紀80年代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00美元,20世紀末達到1000美元,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鄧小平賦予“小康”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內容是: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800美元,就是20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作中國式的現代化。從此,小康社會作為經濟發(fā)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殷實、人民安居樂業(yè)和綜合國力強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奮斗目標。建設小康社會,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具體體現, 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立足改革開放實踐,深得民心,成為全黨共識和全國實踐。
C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
黨的十六大系統(tǒng)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綜觀全局,21世紀頭二十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根據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黨一百年和新中國成立一百年的發(fā)展目標,要在20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發(fā)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xù)奮斗幾十年,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fā)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tǒng)一的目標,符合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符合人民愿望,意義十分重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中國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將更加幸福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進一步顯示巨大優(yōu)越性。
D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黨的十七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提出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任務,確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fā)展趨勢和規(guī)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在中共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基礎上對中國發(fā)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增強發(fā)展協(xié)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tài)文明,基本形成節(jié)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產業(yè)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huán)經濟形成較大規(guī)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
E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向國際社會宣布,中國未來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美國西雅圖的演講中強調,“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過了一段很不平凡的歷程,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對此有著切身的體會。上世紀60年代末,我才十幾歲,就從北京到中國陜西省延安市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莊插隊當農民,在那兒度過了7年時光。那時候,我和鄉(xiāng)親們都住在土窯里、睡在土炕上,鄉(xiāng)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我了解鄉(xiāng)親們最需要什么!后來,我當了這個村子的黨支部書記,帶領鄉(xiāng)親們發(fā)展生產。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xiāng)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愿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今年春節(jié),我回到這個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鄉(xiāng)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lián)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yǎng)老,村民們有醫(y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當然吃肉已經不成問題。這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边@是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自內心的小康情結的真實展現,受到國際輿論廣泛贊譽。
F
整體聯(lián)動,突出重點,創(chuàng)造性提出“精準扶貧”戰(zhàn)略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xiāng)十八洞村調研。當時十八洞村窮得叮當響,習近平總書記走訪多個“低保戶”“特困戶”,看民居、揭米倉、進豬圈,實地調研,仔細了解村民生產和生活情況,詢問水、路、電、教育、醫(yī)療等情況,并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談。在這次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抓扶貧開發(fā),既要整體聯(lián)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新概念,中國共產黨確定“精準扶貧”戰(zhàn)略,成效顯著,大得人心。2016年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出席全國人大會議的湖南代表團現場,開口就問:“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人大代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長回答:“7個?!绷暯娇倳泦柕恼鞘硕创迩闆r。習近平總書記說,“我正式提出‘精準扶貧’就是在十八洞村,前幾天中央電視臺報道的十八洞村脫貧進展情況,我都看了。”習近平總書記問:“現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 州長回答:“您當年來的時候是1680元,現在已經增加到3580元?!敝蓍L說,十八洞村百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變化,已成為全省文明村和旅游定點村,村民笑容多了、求發(fā)展愿望強了,連大齡男青年解決“脫單”問題也容易了。從中華民族祖先向往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既繼承前人又不斷創(chuàng)新,引領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fā)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指標”,這樣,就使愈來愈多“弱勢群體”和經濟文化落后地區(qū)的人們過上了小康生活。
G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與世界意義
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銘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實現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建黨百年之際,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心,脫貧攻堅的一系列重大舉措,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創(chuàng)造力、組織力和領導力,將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對小康社會的美好期盼變成活生生現實。這是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偉大貢獻,具有前無古人的歷史意義。中國用了三十多年時間,使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十多億人擺脫物資短缺,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嚴和權利。這既是中國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也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更是中國對世界發(fā)展的重要貢獻。中國人口占人類四分之一,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人類四分之一人口享受豐衣足食、文明幸福生活,毫無疑問是對人類發(fā)展的偉大貢獻。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只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xù)前進。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
深化對口扶貧協(xié)作 攜手同奔小康大道
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優(yōu)勢和制度優(yōu)勢的重要體現。 [詳細] -
黃建軍:傳承焦裕祿精神 推進偉大事業(yè)
焦裕祿精神代表著黨員領導干部在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所秉持的精神信仰、所踐行的優(yōu)良作風,是引領廣大黨員干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朽精神旗幟。[詳細] -
郝濤:脫貧摘帽是新的起點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zhàn)決勝之年。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