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進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條消息成為這幾天中國文博界最熱議的話題。
考古發(fā)現(xiàn)成功申遺,在中國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譬如,遠的有十多年前至二十多年前的敦煌、秦兵馬俑、殷墟等,近些年的有湖南、湖北、貴州的土司遺址等。但良渚遺址這中國第55個世界遺產項目在中國學術界引起的反響卻要大于以前。這是為什么呢?從歷史學的研究范疇來說,我國以前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考古發(fā)現(xiàn),都屬于歷史時期即中國歷史“信史時代”的考古遺存,也就是大家所說的3500年來有文字記載時期的考古發(fā)現(xiàn),而良渚遺址約距今5000年前后,屬于中國沒有文字的“傳說時代”的考古遺存。良渚遺址成功申遺,的確令中國考古界為之一振。
直到近代考古學進入中國前,對于我國商代及以前的歷史,西方學者基本不相信文獻里的記載,中國學者也有不少是抱著懷疑態(tài)度的。經過近百年的努力,中國考古學者不但用一系列目不暇接的發(fā)現(xiàn),讓商史成為信史,連夏以前的許多新發(fā)現(xiàn),已足以讓學術界對中國國家文明的認識和研究走得更遠。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就撰發(fā)專文,呼吁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繼而在蘇秉琦、張忠培、嚴文明等一批考古大家的指導下,早期考古古文明遺址的發(fā)掘和成果大大豐富起來。這次良渚申報資料中就直接提出該遺址是5000年前中國古文明的遺存。據(jù)有關報道,習近平當年在浙江工作時,曾兩次到良渚調研,并強調:“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遺址獲批,說明這一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遺產組織的認可。當一些學者還在為夏遺存在哪里爭論不休時,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良渚、陶寺、石峁、石家河等,直接跨過夏代,呈現(xiàn)給我們一個個5000-4000年前,東西南北都有分布和聯(lián)系的燦爛輝煌的古文明遺址,這是何等令人高興的事。大家知道,考古界關于國家文明的標準是西方學者提出來的,當時,中國考古尚未開展,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其歸納總結也未必全面。這幾十年來中國的史前晚期考古的一系列發(fā)現(xiàn),足以讓人重新思考文明的新形態(tài)和新標準,給國家文明以新的定義。
中國近代考古學從理論方法到技術手段都是西方傳入的,直到今天我們仍在不斷吸收外來的新方法、新手段,這些都并不妨礙我們通過吸收、實踐、消化、創(chuàng)新后,形成自己的特色。近百年以來中國的考古發(fā)掘都是中國學者獨立完成,其方法、理論、技術思路都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類似良渚這樣可以成為世界遺產的考古遺址在中國并不少見,如已發(fā)現(xiàn)的石峁、陶寺、二里頭、三星堆、海昏侯等等。這些就是中國考古人敢于在良渚申遺中提出中國有5000年文明遺址的底氣和實力。
中國考古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發(fā)現(xiàn),中國考古學者自身充滿了文化自信,也讓中國人找到許多文化自信的根源。(作者為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
-
將思想建黨、理論強黨貫穿于主題教育全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對開展這次主題教育作了全面部署,明確提出了開展主題教育的總要求、根本任務、具體目標等,為開展這次主題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詳細] -
讀懂這些關鍵詞,了解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掛的大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zhàn)略高度,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詳細] -
對標檢視找差距,牢牢把握主題教育總要求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主題教育的總要求是“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找差距,就是要找一找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方面存在哪些差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