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對話】
主持人: 武漢大學媒體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 單 波
嘉 賓: 北京大學國家戰(zhàn)略傳播研究院院長 程曼麗
澎湃新聞網常務副總編輯 李 嶸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主任 于運全
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 王 戰(zhàn)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國家形象的展現與傳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永遠在路上、在實踐中的行動,這種行動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在以“文化傳播與國家形象”為主題的圓桌論壇中,專家圍繞主題展開討論。
單波: 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如何推進文化傳播,更好地樹立中國的國家形象?
程曼麗: 北京大學國家戰(zhàn)略傳播研究院以“中巴經濟走廊”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巴基斯坦當地輿情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中發(fā)現,當地十分重視“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的利益問題,比如償還投資債務給當地經濟帶來的壓力,工程中標企業(yè)中當地企業(yè)的占比多少,工程路線選擇與當地家族利益的矛盾等等。以此為例,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不同國家所關心的問題都應該成為我們在國際傳播中高度重視的問題。樹立國家形象、進行國際文化傳播,需要政府、智庫、高校、媒體等形成合力,整合資源。要改善國際傳播中“他強我弱”的現狀,首先要立足互聯網技術高度普及和發(fā)展的時代現實,進行國際傳播能力的共建,政府、主流媒體乃至企業(yè)都應該是共建的主體。企業(yè)員工及出國旅游的游客的言談舉止都代表著國家形象,由此,國際傳播能力的共建也包含著公民素養(yǎng)的建設。
李嶸: 當前世界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澎湃選擇了一條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敘事風格的傳播道路,通過對一個個普通人的報道,讓外國更加了解中國。從傳播的角度來看,澎湃能在對外傳播中取得不錯的效果,首先是將受眾國家熟悉的語言、視角與我們對自己國家的了解和認識結合起來,通過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其次是與讀者積極互動,通過互動對新聞內容進行二次開發(fā);最后是利用短視頻等方式突破語言限制,為用戶提供一個觀察中國的最佳角度。
于運全: 近年來中國國際形象穩(wěn)中有升,東方大國、文明大國、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已經鮮明確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不是空中樓閣,必須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國家建設的高品質、國民的高素質才能帶來國家形象的高顏值?!耙粠б宦贰苯ㄔO5年來,我國扎實推進國際合作倡議,隨著項目的落實和沿線國家人民獲得切實利益,中國理念的影響力也隨之在沿線國家得到實際提升。每個人、每家企業(yè)、每件產品都是國家形象的一塊“拼圖”,只有打磨好每一塊“拼圖”,才能建構真實友好的國家形象。
王戰(zhàn): 文化和國際形象的傳播都離不開文化本源。國家形象是由一個國家的人民對自己文化的認知和外國人對這一國家文化的認知疊加形成的。判斷一種文化是好是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主觀的,一種是客觀的。主觀的判斷是感性的、直觀的,認為不符合自己文化、不符合自己習俗的東西都是錯的,這就使得主觀的判斷或者是有偏差的,或者是非理性的。只有把個案通過科學的方法觀察分析,經由邏輯思維進行判斷才是理性、客觀的。國家之間形象的感知,尤其需要理性和客觀的態(tài)度。關于文化傳播,最重要的是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使我們愿意理解和尊重對方的文化,進而學習并掌握對方的文化。
(光明日報記者底亞星整理)
-
大家手筆:文化的開新與守成
文化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東西就不會靜止不動,它一定要生長、要發(fā)展。[詳細] -
論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
“革命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中國社會各階層人士以各自對“革命文化”內涵的理解,對其進行闡釋、宣傳和踐行。[詳細] -
以人民為中心鑄牢文化自信
原標題:以人民為中心鑄牢文化自信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詳細] -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興文化”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詳細] -
【理上網來·奮進新時代】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新時代如何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發(fā)表了重要講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