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軍老戰(zhàn)士旺秋:“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美好生活”
回憶起70年前,十八軍的進藏之路有多險?“一次過河,實在太累了,在馬背上睡著了,后面牽著的那匹馬突然一拉,我重重地掉到河里了。班長及時趕到,有驚無險,還讓我把濕的衣服換了。”
如今,戴著淺色的帽子,一身利落的黑色夾克,皮鞋擦得油光锃亮,87歲的十八軍老戰(zhàn)士旺秋,正在西藏地勘局的會議室,給70多位聽眾講述自己的西藏故事。
“我1990年退休,小兒子2020年也在西藏退休了,我們一家三代人青春都在西藏,值!”旺秋說。
帶著對十八軍將士的無比崇敬,記者走進旺秋老人的家,聆聽歷史細節(jié),發(fā)現一種老西藏的初心,叫做歷久彌新。
參軍
聊起為何參軍,他有著一段傳奇經歷。1949年,青海解放,一股進步風潮吹進東部的縣城化隆,激蕩著這位14歲的少年的心。
“家人想讓我當和尚,我不干,當時好多年輕人都外出參軍?!蹦菚r的旺秋有些懵懂,認為解放軍能騎大馬、穿軍裝,很威風。
趁著家人外出,他決定,干!從柜子里拿了幾個餅子、三塊大洋,用了兩天時間,一口氣跑到西寧的解放軍征兵處報名。
有一個細節(jié),他記憶猶新。有老鄉(xiāng)問他,部隊征兵解放西藏,愿不愿意去。旺秋說:“肯定愿意?。 ?/p>
到了征兵處,對方一看,旺秋年紀太小說:“你個小孩兒,沒有18歲,現在當不了兵”。
一旁的老鄉(xiāng)忙打圓場:“他長得個小點,其實已經有18歲了?!?/p>
“就這樣我報名成功了,非常的幸運?!蓖镎f,之后,他隨著部隊,從青海到了蘭州,參加干部訓練班,1950年正式加入解放軍。
進藏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聽說進藏的消息,旺秋有些激動。他隨部隊從蘭州到西寧,再取道前往拉薩。
“我是騎兵,走在部隊前頭,后頭跟著1000多頭牦牛,馱著各類物資,路上我們隨時處于戰(zhàn)斗狀態(tài)?!彼f。
在馬背上時間久了,旺秋背槍姿勢有點扭曲,排長就問:“小鬼,你肩膀老是抽來抽去,怎么了?”
旺秋回答:“排長,我肩膀疼得很!”
排長看到他肩膀上的水泡,有些心疼,就給他換了一支較輕的三八式步槍,旺秋感覺輕松許多。
白天下雨,他們就趕夜路。就這樣走了一個多月,來到青海玉樹的通天河。滾滾河水正處于漲水期,一下子攔住了他們的去路。怎么辦?
旺秋說,我們只能駐扎營地。等待了一個月,他們面臨著食物短缺,只能天天吃馬料。等到后續(xù)部隊,他們才吃得上饅頭。
“大軍西進一揮間,二次長征不畏難?!闭邕M藏后,時任十八軍政委譚冠三的詩句,這些戰(zhàn)士經歷著又一次“長征”。
抵達
到達拉薩,已是秋天,旺秋以為生活條件會變好??蓻]有想到,拉薩生活與此前并沒什么差別——大米、白面都沒有,只有一些青稞和豌豆,天天吃青稞粉和豌豆稀飯。
旺秋接到任務,在中央駐藏代表張經武住處站崗。那晚,旺秋激動得沒睡好。
“一天上午,我看他喝了一小碗稀飯,吃了一點主食,就拍拍肚子,像是吃飽啦。我心想,首長的飯量不大?!彼貞浀?。
彼時,西藏的生活條件艱苦。旺秋就聽到一種說法,“一人進藏,八人運輸”。年輕的旺秋親眼看到共產黨的高級領導干部,生活簡樸,讓人感動。
如何解決糧食問題?解放軍自己開荒種地。白天,旺秋不站崗,就與其他戰(zhàn)士一起參加勞動,去城中的旱廁掏糞,裝在背簍里,步行至西郊的八一農場,給田里施肥。這一來回,路程超過十公里。
改變,發(fā)生在1953年,內地運來了一些大米,自己種的青稞、白菜、蘿卜、土豆也有收獲了,他們的生活逐步改善。
觀察
1953年下半年,旺秋工作崗位調整,對拉薩也熟悉了?;貞浧甬敃r的拉薩,大昭寺周邊沒什么像樣的房子,八廓街幾分鐘就走完了,廣場上塵土飛揚,搭了上千個爛帳篷。
“一些無家可歸的人,滿大街要飯,有的疾病纏身、奄奄一息,有的饑寒交迫、身體瘦削,有的衣衫襤褸、瑟瑟發(fā)抖,慘不忍睹,讓人心寒?!蓖镎f。
這時,共產黨人為群眾做了很多工作。
旺秋參與到工作組,來到拉薩堆龍德慶,給老百姓發(fā)農貸,發(fā)展生產。
“一塊兩塊大洋,老百姓貸多少,我們就發(fā)多少,春天發(fā)放,秋收后再歸還,利息非常低,有的甚至沒有收利息?!彼l(fā)現,很多老百姓當時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收到錢之后,都非常的開心。
他們,感受到黨對群眾的真情。
巨變
1955年至1962年,旺秋被組織上派到北京,在中央民院學習(今中央民族大學)。“我選擇了地質專業(yè),因為那時西藏需要這方面的專業(yè)人才?!碑厴I(yè)后,他在地質行業(yè)工作,直到在西藏地勘局地質二隊退休。
回想起那段時光,工資一個月40元錢,野外補助0.4元一天,工作條件差,有時糌粑都吃不上。
“我們沒有怨言,大家建設西藏的熱情很高?!蓖镎f。
見證巨變70年,他感慨,今日西藏的變化,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如今,每天早上,家人就給他準備一杯熱牛奶,中飯和晚飯,家人通常會做三四個菜。
變化,就在群眾身邊。他說,以前,大昭寺廣場上千個爛帳篷;現在,全部變成了高樓大廈。以前,群眾生活窮困,吃飯困難;現在,大家跳鍋莊,去茶館喝甜茶,口袋鼓了,有錢也有閑。
“吃水不忘挖井人!”西藏有今天的繁華,老百姓生活這樣幸福,是中國共產黨的功勞,是先輩們用鮮血和汗水換來這如今的美好生活?!?/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聽十八軍老戰(zhàn)士趙欽貴講進藏故事:“看到新西藏的巨大變化,我很自豪”
家住昌都市馬草壩社區(qū)的趙欽貴老人,今年已經80多歲了,說起十八軍進藏的經歷,他依然記憶猶新。[詳細] -
聽索朗多杰老人追憶十八軍進藏故事:“共產黨帶來了好日子”
1951年冬天,十八軍獨立支隊官兵抗風雪、戰(zhàn)嚴寒,翻越覺孜拉山,從納龍嘎木(現在的當雄縣烏瑪塘鄉(xiāng)納龍村)進入拉薩。[詳細] -
金沙江畔的紅色記憶:尋訪西藏解放第一村崗托
崗托村——它見證了十八軍戰(zhàn)士不怕死,冒著槍林彈雨一邊劃船一邊往前沖,鮮血染紅了金沙江沙灘,以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見證了崗托人在鮮艷的五星紅旗下團結奮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傳奇。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