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邊境農民致富路:“主動干”吃上“小康飯”
圖為洛桑旦增銷售的青稞糌粑等特色農畜產品。張偉 攝
“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肯定舍不得,對全新的生活也有過擔憂,但我還是堅決主動要求搬出來。”隆子縣是西藏山南市四個邊境縣之一,三年前,該縣雪沙鄉(xiāng)普卓村村民群培離開生活了近四十年的故土,成為該村第一批搬遷至縣政府所在地隆子鎮(zhèn)的易地扶貧搬遷戶。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以前的生活太苦?!比号嗾f,普卓村到隆子縣城有4個小時的車程,且高寒缺氧。群培種青稞,養(yǎng)牛羊,妻子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約在7000元(人民幣,下同)上下。但由于群培患有慢性支氣管炎,還要撫養(yǎng)兩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有些捉襟見肘。
圖為群培(左)為青年職工進行技術指導。張偉 攝
2016年,普卓村將群培一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但生性要強的他心里不是滋味。聽說周邊村民搬遷到縣城后勤勞致富,他主動找到普卓村村委會表達了要搬遷的意愿。2017年9月,一家四口從失修漏雨的土坯房搬出,住進了隆子鎮(zhèn)葉巴村近100平方米的獨家小院。
“生活便利了太多。”群培說,以前孩子想吃蘋果,要等著搭順路的摩托車到縣城去買,現(xiàn)在周邊就有超市、茶館、飯店,即便有個別買不到的東西,坐班車去山南市也方便得很?!暗也桓逸p易消費,缺少一技之長還是沒有穩(wěn)定收入。”
圖為群培和妻子在新家的客廳里。張偉 攝
沒有“等靠要”,而是“主動干”,借助隆子縣產業(yè)扶貧項目--“菜籃子”工程提供的就近就便就業(yè)機會,群培和妻子走上了一條學習農業(yè)技術,改善生活的致富路。
“與其羨慕別人過得好,不如自己多學多做?!比号嗾f,當內地農業(yè)專家來培訓時,雖然很多名詞聽不懂,但他會仔細記下專家的每一步操作過程,反復揣摩,“嫁接、育種這類技術不好掌握,我會請人幫忙把相關要點翻譯成藏語,遇到難題就及時找懂的人求助,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p>
圖為洛桑旦增為自家青稞產品設計的商標與特色包裝。張偉 攝
雖然沒有上過一天學,但憑著濃厚的興趣,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勁,今年已經42歲的群培“后來居上”,成為了隆子縣“菜籃子”工程種植基地的農業(yè)技術員和負責人之一,每月工資漲到5000多元,妻子每月也有3500多元?!艾F(xiàn)在全家一個月的收入比之前一年的還要多?!?/p>
在隆子縣熱榮鄉(xiāng),同為42歲的洛桑旦增很早就實現(xiàn)了致富夢,他暢想著要把以自己名字注冊商標的“洛旦”牌黑青稞糌粑賣到全中國。
圖為2015年,隆子黑青稞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張偉 攝
17年前,作為全鄉(xiāng)為數(shù)不多有初中學歷的農民,洛桑旦增靠著借來的2000元錢,從開小商店起步,走出了他的致富路。
2015年,隆子黑青稞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一直尋找創(chuàng)業(yè)機會的洛桑旦增主動聯(lián)系申報了熱榮鄉(xiāng)扶貧產業(yè)項目,建立了以黑青稞、白青稞、藍青稞糌粑等為特色的農畜產品加工合作社,并在政府幫扶下,把銷售門店開到了隆子縣城。
圖為洛桑旦增介紹青稞的功效。張偉 攝
為了提升產量和競爭力,洛桑旦增一邊將傳統(tǒng)水磨升級為電磨,擴建加工廠,一邊積極豐富產品種類,注冊商標?!耙屛业漠a品有辨識度,商標必須有特色。借鑒了很多同類產品之后,我有了大概的想法,然后自己畫出草圖,征求專業(yè)人士的意見設計完成。”
“現(xiàn)在知名度有了,銷量還得再上一個臺階?!?019年,洛桑旦增的合作社年銷售額超過百萬元,但他沒有停步,于當年年底入駐隆子縣電子商務中心,開了淘寶店,并在微信朋友圈做起了微商。雖然2020年因為疫情,銷售受到影響,但洛桑旦增把西藏黑青稞糌粑賣到了北京、上海等內地8個省市。
圖為群培新家外景。張偉 攝
看到洛桑旦增的成功,有些村民也加入他的合作社。對于這些新合伙人,洛桑旦增選擇在不收取入股資金的情況下,先讓他們享受分紅?!敖洜I上的風險由我來承擔,只為堅定大家的信心,把事業(yè)做大做強,共同吃上‘小康飯’?!?/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