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 id="utfaj"></style>

      <p id="utfaj"></p>
      <noscript id="utfaj"><meter id="utfaj"></meter></noscript><rp id="utfaj"><tbody id="utfaj"></tbody></rp>
    1. tibet.cn
      home

      馬麗華:科學西藏的打開方式

      發(fā)布時間: 2018-05-23 09:38:00 來源: 中華讀書報

      《青藏光芒》,馬麗華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西藏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第一版,99.80元

      作家訪談

      在馬麗華進藏工作的1976年,正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西藏大規(guī)模野外考察第四年,也是眾多科學發(fā)現(xiàn)“井噴”式問世的一年。通過媒體報道和科普書籍傳播,新知迅速轉化為常識,甚至轉化為當時文學青年的寫作資源。

      1998年,馬麗華接受西藏自治區(qū)科委布置的任務,為青藏科考隊“樹碑立傳”完成《青藏蒼茫》(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和上百位科學家近距離接觸采訪,使她的寫作賦予了神圣的使命。

      如今,“青藏科考”已是專有名詞,為“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簡稱。這項科學實踐活動伴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全部歷程,在西藏乃至整個青藏高原的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當代中國地球科學進展中也是相當亮麗的篇章。對于馬麗華來說,“青藏科考”伴隨著她西藏工作四十余年的見聞經(jīng)歷,伴隨著她的青春韶華。

      中華讀書報:《青藏光芒》側重于表現(xiàn)青藏研究一線專家事跡業(yè)績,多階段,幾代人。然而綜觀本書謀篇布局,前后“畫風”有別:前半部分是線性敘述,捋出一條科考史跡,一個群體多種學科;后半部分則是塊狀結構,以學科領域劃界,多個團隊圍繞一個專業(yè)領域,對此您是如何考慮的?

      馬麗華: 回望青藏高原科考研究一路走來的行色,的確稱得上史詩級別。正如劉東生院士在2005年指出的:“這項事業(yè)已在時間隧道中穿過了斯文·赫定和金敦·沃德的拓荒階段,新中國登山科考及綜合考察的科學大發(fā)現(xiàn)階段,從專題研究到理性認識的深化階段,現(xiàn)在已進入‘后現(xiàn)代時期的青藏高原研究’階段。青藏研究正在解釋全球,而全球的研究同時豐富了青藏研究。”這段話高度概括了百余年來這項科學活動進展的階段、程度和意義,本書主體結構依此而來:前半部分主寫青藏科考隊1973—1992年在西藏地區(qū)、橫斷山區(qū)和西昆侖—喀喇昆侖的考察活動,只需要把握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呈現(xiàn)野外現(xiàn)場和發(fā)現(xiàn)瞬間,以填補地區(qū)空白為主旨,同時進行高原隆升演化機理探討,相對單純;后半部分主寫青藏隊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青藏研究參與歷次國家重大基礎科研計劃中的出色表現(xiàn),人員和裝備組成、研究內(nèi)容和手段無不極大改觀。舉個例子,1973年青藏科考隊出征時,最初僅有40多人,每人一個專業(yè);而現(xiàn)在,每一專業(yè)都有多個團隊在做,每一學科又細分為若干分支,而且各學科定點、半定點觀測研究在高原面上鋪開,取代了從前的路線式考察,所以學科進展就很自然地成其為結構方式。

      中華讀書報:從《青藏蒼茫》到《青藏光芒》,您認為青藏科考研究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您在采寫過程中最深刻的體會主要有哪些?

      馬麗華: 本書正好結束在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之際,比較深刻的體會太多,難以盡述,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長期的跟蹤采訪,見識并記錄了中國地球科學界長足的進步。就在最近的半個多世紀里,國際地學界發(fā)生了兩次“革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板塊構造理論為代表的“地學革命”中,我們的科學家還是跟從者,但在八九十年代基于“地球是一個整體”的“地球系統(tǒng)科學”理念醞釀階段,中國科學界已經(jīng)是參與者,并且擔當了其后“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即“全球變化的研究”)的先頭部隊,表現(xiàn)在青藏研究事業(yè)中,無論基礎科學研究、應用科學研究與實踐,都有突出表現(xiàn),交出了很棒的成績單。由此也推動了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成為國際地學關注的聚焦點和競技場,被公認為開展地球系統(tǒng)科學研究最理想的實驗室。

      作為一部科學人文之作,可以感觸到貫穿本書的是滿滿的情懷。體現(xiàn)在科學家書生報國、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也體現(xiàn)在研究對象本身的魅力感召。就像“黃土可以告訴我們什么”“黃河如何孕育成長”“長江何時東流去”這類專節(jié)對于科研成果的介紹,就不僅僅屬于知識傳播,意義也顯然超出了自然科學范疇。與此相得益彰的是好看的配圖,各專業(yè)考察現(xiàn)場的黑白或彩色照片之外,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地圖和一般讀者少見的專業(yè)圖件,為本書平添了審美價值。對于圖片的搜集想必是煞費了苦心的。

      說到情懷,正如現(xiàn)今青藏研究領軍人姚檀棟院士在本書序言中所說,他們都是青藏高原的“鐵粉”。沒有一份深愛之情,的確難以長期堅守在高海拔地區(qū)并有所成就。對于黃河、長江演化史的研究,黃土作為重建古氣候環(huán)境變化介質(zhì)的研究,本為青藏項目各專題組成部分,之所以滿懷熱情去探訪并專節(jié)呈現(xiàn),來自一個情結:多年前讀黃仁宇《中國大歷史》,他在“土壤、風向和雨量”一章中有言:“易于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據(jù)此引申出中國“大一統(tǒng)”觀念由來,大中華命運共同體形成的必然——“中國的團結出于自然力量的驅(qū)使”。當年讀來印象深刻,現(xiàn)在終于有機會涉筆黃土、黃河長江和季風雨,實感榮幸之至!所以說,青藏研究講述的不僅是地球故事,備感親切的當屬青藏高原形成、中國山河大地變遷,及其滄桑經(jīng)歷種種。為此選配了相應圖片,實地實景之外,包括早期手工繪制的、后來電腦繪制的,這些專業(yè)圖件同樣來自作者多年積累的結果:先是在讀論文、聽講座以及課件教材學習時“發(fā)現(xiàn)”,然后向有關專家索求而來。起初只打算作為配圖而已,沒想到集中于書稿初排時,就被“驚艷”到了,索性繼續(xù)努力,多方搜集,就這樣科學的也是藝術的,成為科考研究歷程中的高光亮點。為此我甚至有些自得——本來高居自然科學殿堂,是一個文科人士讓它們“下凡”到大眾層面。

      中華讀書報:青藏研究何以能從一個地區(qū)性的、時斷時續(xù)的、填補科學空白式的科考活動起步,做到今天令國際地學界矚目,并且有望對國際地球系統(tǒng)科學研究起到帶動作用,從而達到世界引領地位的程度?通過這么多年的追蹤采訪和寫作,您是否找到了答案?

      馬麗華: 既有內(nèi)生驅(qū)動力,外加多方“神助攻”,于是我們就看到了當年那支小小科考隊如何“走”成當今的千軍萬馬——這是我在本書“后記”中所做總結。內(nèi)生驅(qū)動力,既指青藏高原所具備的地球科學研究資源的先天優(yōu)勢,是自帶了光環(huán)的,又指研究者們堅持不懈,是自帶了能量的;多方“神助攻”,則來自國內(nèi)和國際諸多方面的實質(zhì)性推助。綜合因素中的關鍵之點,我認為是在改革開放大背景下,三代科學家群體矢志不渝的堅守。劉東生院士曾對青藏研究的工作范式和“青藏效應”做過歸納:是團隊攻堅、探索自然的凝聚效應,是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放大效應,是科星涌現(xiàn)、人才輩出的催化效應,是普及科學、促進發(fā)展的社會效應。后來地理學家鄭度院士寫過專論《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學范式、效應及其精神內(nèi)涵》,完整、精到地進行闡釋,作為重要補充收錄于本書。

      中華讀書報:您希望讀者從這部書中了解到什么?《青藏光芒》這部書在您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有何特別意義?

      馬麗華: 以往我寫西藏題材的紀實作品,面向的是對那片高原心存向往的讀者,多為歷史文化追溯和當代風貌紀錄。可是西藏不僅擁有景觀之美、人文之美,更有科學之美之壯麗。通過這部致敬高原、致敬高原探索者的《青藏光芒》,算不算得上提供了一個科學西藏的打開方式?希望是。然而就個人創(chuàng)作而言,有了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加入,自認對于西藏的書寫才算得上完整。

      (責編: 陳冰旭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email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无码卡一,亚洲欧洲无码中文字幕,高清人人天天夜夜狠狠狠狠狠,中文字幕久久精品一二三区 不卡精品视频福利 精品国产国产自在线观看 99精品只有久久精品免费
        <style id="utfaj"></style>

        <p id="utfaj"></p>
        <noscript id="utfaj"><meter id="utfaj"></meter></noscript><rp id="utfaj"><tbody id="utfaj"></tbody></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