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天,隨著南方雨帶的發(fā)展變化,包括福建、廣東、廣西在內的一些省份,尤其是一些受災嚴重的城市鄉(xiāng)村,先后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這兩天,湖北、安徽、重慶等地也迎來強降雨。當防汛進入關鍵期,21日,又有哪些地方的雨情汛情格外需要重視?一系列持續(xù)發(fā)布的預警之下,各地又在采取怎樣的具體措施,來進行防范應對?《新聞1+1》白巖松連線安徽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查道滿、總臺記者徐之昊、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高級工程師韓文鋒,關注最新情況。
皖北地區(qū),需嚴防旱澇急轉、旱澇并存
安徽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 查道滿:根據氣象預報,未來幾天安徽省的主雨帶將南落,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地區(qū),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降雨不大,當然預報降雨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比如,6月21日,皖北的局部降雨強度就比我們預想要大得多。皖北地區(qū)的地勢特點是比較平坦,地面的坡度較小,排澇條件也比較差,既易旱也易澇,確實需要防范旱澇急轉。目前我們在抗旱的同時,也在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注意防范強降雨帶來的旱澇急轉,針對防范皖北地區(qū)旱澇急轉也已經做出了工作部署,特別是提醒皖北地區(qū)要做好閘站排澇的準備。
如何研判接下來的防汛形勢?防御工作又在怎樣推進?
安徽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 查道滿:目前我們安徽已經進入了梅汛期,根據氣象預報,未來10天我省一直都有強降雨,主雨帶南北擺動,防汛形勢不容樂觀。20日,安徽水利廳已經對淮河以南部分地區(qū)啟動了洪水防御Ⅳ級應急響應。當前我們的工作重點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①加強會商研判,及時發(fā)布預警。
②要緊盯強降雨落區(qū),做好山洪災害、小水庫等重點防范。
③要主動超前調度,最大限度發(fā)揮水利工程的防洪減災作用。
?、苎辞拔覀円册槍Σ煌碾U情,組建了防汛搶險的專家組,隨時可以趕往一線指導險情的搶護。
記者觀察丨九眼橋水庫泄洪騰庫容
總臺記者 徐之昊:截至6月21日晚10點,湖北黃石大冶的九眼橋水庫處于超汛限狀態(tài),水庫也已經打開了泄洪通道,正在將超限的水慢慢排掉,因為超得并不多,大概超過汛限水位6厘米,所以整個泄洪道里水的流速還是比較平緩的。九眼橋水庫是一個有效庫容大概26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我們從工作人員那里了解到,在今年入汛前,他們就提前做了準備,包括提前對整個水庫的相關設施設備進行維修養(yǎng)護,確保能夠順利運行,此外還對泄洪渠進行了提前的清障。
湖北水庫如何安全度汛?
總臺記者 徐之昊:我們了解到,今年湖北入梅的第一場強降雨到來之前,湖北省水利廳就已經提前調度,將暴雨區(qū)內的泵站還有水庫,提前進行了預泄和預排,騰出庫容為即將到來的強降雨準備更多的容納空間?,F在湖北全省的水庫總庫容,已經從5月初的130億立方米下降到了現在的114億立方米,這個數字相比于過去多年的歷史平均值偏少5%。另外,截至21日晚上8點,受強降雨影響,湖北全省超汛限水庫的數量一共是77座,其中超汛限最多的是位于恩施的獅子橋水庫,這個水庫超汛限水位大概1米。根據降雨情況,湖北省水利廳也及時對這些水庫開展了開閘泄洪等相關舉措,并且加強了對水庫水雨風情的監(jiān)測。而除了水庫之外,還有堤防大壩,每年汛期過后,如果出現損傷,也會對大堤的堤身開口進行維修升級。我們了解到,湖北省在今年入汛之前,已經對全省39處堤防大壩的開口處,全部進行了回填,完成了復堤復壩工程,確保它們達到安全度汛標準。
湖北應對汛情丨接下來“七下八上”的關鍵時期,壓力和挑戰(zhàn)在哪里?如何應對?
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高級工程師 韓文鋒: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對我們應急反應和應急處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高水平、高質量地進行演練部署,做到快速應對。②對防汛應急搶險隊伍,還有防汛物資裝備,防汛專家隊伍的配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怎么保證搶險隊伍關鍵時刻能夠拉得出來,物資裝備能夠調撥到位,專家隊伍能夠隨時待命,隨時出發(fā)。③極端強降雨可能引發(fā)的山洪地質災害,極容易導致“三斷”,也就是斷電、斷路、斷網,這也對應急通信保障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要確保在極端條件下能夠做到通信暢通。
湖北應對汛情丨今年防汛的重點工作是什么?
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高級工程師 韓文鋒:根據氣象水文部門分析意見,湖北今年有兩個重點方面需要加強防范。
①防范流域性的洪水,包括長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可能發(fā)生的超警洪水和較大洪水。
?、谝o盯做好中小河流、中小水庫、小型水電站、小型山洪溝、“頭頂塘堰”這些重點設施的防洪安全。因為這幾個方面容易受局部強降雨的影響,洪水來勢猛,水位陡漲陡落,致災風險高,需要加強重點防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