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餐浪費不容小覷 以精細供給推動"空中光盤"
隨著“光盤行動”深入推進,一些過去鮮為人關注的浪費現(xiàn)象陸續(xù)進入公眾視野。近日就有媒體調查發(fā)現(xiàn),飛機上的餐食浪費不容小覷。
“空中浪費”存在一定的客觀原因。《航空食品安全規(guī)范》對餐食從制作完畢到旅客食用的時長有嚴格要求:熱食不能超過36小時,冷餐不得超過24小時。一般情況下,2至4個航段飛完后,機上未發(fā)放的餐食就要被銷毀。另一方面,為滿足臨時購票旅客等增量需求,配餐一般都寧多毋少。如此一來,勢必導致一部分動都沒動的飛機餐被扔掉。有工作人員介紹,機場里半數(shù)以上的垃圾來自于餐食。而每一份被扔掉的餐食背后,還帶有冷藏、配送、包裝餐具,以及增加機載重量耗費的燃油等綜合成本,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還要看到,即便是發(fā)放到乘客手中的飛機餐,浪費現(xiàn)象也很普遍。平心而論,許多人不是沒有節(jié)約意識,只是很多飛機餐著實讓人提不起胃口。有的飯菜加熱不勻,有的速食異常簡陋,即便品類齊全,味道也相當一般。除了“不好吃”這一“硬傷”,飛機餐的供應模式也相對粗放僵化。一趟航班上的乘客就餐時間、飯量大小、口味偏好各有差異,慣常的“按座配餐、固定品種”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對此,航空公司不是不知道,但很多時候僅將餐飲供應當成一項附加服務,對差評“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飛機餐既非免費,對品質就應有更高要求,更重要的是,糧食是公共資源,在厲行節(jié)約這場全民行動中,“空中浪費”不應是盲區(qū)。對于航空公司來說,在競爭日益激烈、消費不斷升級的當下,讓乘客吃好又不浪費,也是服務水平的一種體現(xiàn)。從一些癥結來看,推進空中“光盤行動”,首先要在供給端做精細化文章。比如,在訂票階段通過預約制讓乘客提前選擇是否就餐,乘客登機后,也可提供小份餐、零食等多元化選擇。航班上供應的餐食不需要量大,關鍵是品質,要在餐食的口味和搭配上下功夫。雖說眾口難調,但在“好吃”上努力找到最大公約數(shù),剩下的自然會減少。
目前,一些航空公司已行動起來,有的利用大數(shù)據(jù)監(jiān)測旅客數(shù)量,壓縮餐食的錯配比;有的推出特色點心袋,方便旅客將餐食打包,這些都是有益探索。期待更多航空公司參與進來,以小改變涵養(yǎng)大文明,也希望更多人能夠舉一反三,關注到旅行團餐、會場工作餐等類似的浪費隱患。讓節(jié)約新風深入各個角落,受益的將是我們每一個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