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有觀點 | 入選新一輪“雙一流”意味著什么?高校學科帶頭人回應
央廣網北京2月1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道,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并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第二輪建設名單不再區(qū)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而是將探索建立分類發(fā)展、分類支持、分類評價建設體系作為重點之一,引導建設高?!皠?chuàng)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不能數論文、數“帽子”,不簡單以論文數量、排名變化、“帽子”數量等作為評價指標。新階段“雙一流”建設應當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發(fā)展新模式,引導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優(yōu)勢領域和方向上創(chuàng)建一流。
入選“雙一流”會給高校和學科帶來什么?“雙一流”建設評價的變化又會給高等教育帶來什么?對此,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對話國內多位高校“雙一流”學科帶頭人。
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國際化建設仍是中國高校的短板”
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同濟醫(yī)學院院長陳建國教授對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表示,“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的標準是多元、多維、多主體的,它包括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科學研究的產出、社會服務的聲望以及國際交流合作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首輪入選“雙一流”后,著重建設師資人才隊伍,產出高水平論文和科研成果,助力武漢抗擊疫情,多措并舉推進學科建設。
陳建國認為,華中科技大學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僅起到了示范引領的作用,也為臨床醫(yī)學學科的建設帶來了良好的社會影響。一方面,能夠優(yōu)化師資配置,產出“一流”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能夠提升社會服務和學科聲譽,推動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同時,陳建國也注意到,對于中部高校來說,其地方資源和投入較經濟更發(fā)達地區(qū)存在很大差別。他提出,中部高校要作出更大努力,在關鍵節(jié)點和國家的總體發(fā)展保持同步?!耙_保在激烈的競爭中不甘落后?!彼f。
為引導高校創(chuàng)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陳建國表示,中國高校要堅持世界一流的建設目標,同時要兼具中國特色。目前,中國高校亟需培養(yǎng)大批科研人才,以承擔重大的科研任務,促使科研基礎實現(xiàn)“從0到1”的突破。同時,國際化建設也是中國高校的短板,在國際合作與交流、師資隊伍以及國際平臺建設方面,仍有繁重的任務。他說,“入選 ‘雙一流’高校后,感覺到責任和擔子更重,根本還是發(fā)展要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系主任:“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系主任周磊教授告訴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當前,“雙一流” 大學建設發(fā)展迅速、競爭激烈,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敖^對不是這么容易就能進來的?!敝芾谡f,復旦大學物理學學科再次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名單,得益于對首輪“雙一流”建設過程的不斷總結、深入探究。
周磊談到,“雙一流”意味著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平臺建設、社會服務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要達到全方位的“一流”,他認為,入選 “雙一流”,對于復旦大學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要從全局出發(fā),找準自身的發(fā)展定位和鮮明亮點,服務社會,著力打造國際“一流”、全方位“一流”的特色優(yōu)勢學科。
在“雙一流”評選方面,周磊介紹,復旦大學對重點學科提出了更高的建設目標,其定位是“雙沖頂”,即在國際上要占領“一流”地位,在國內要達到頂尖。學科建設要突破整體提升的固有模式,抓亮點、創(chuàng)特色、爭一流。“要出一流成果,要出一流人才,要出一流貢獻?!彼f。
回顧各高校和學科的建設歷程,教育部對學校學科建設的要求逐漸走向科學化和合理化。周磊認為,“雙一流”建設的評價在逐步淡化論文數量、“帽子”數量等硬性指標,更加關注研究的實質。學科是否能夠引領國際的研究方向,是否能夠真正地服務社會、影響社會,成為了學科建設的更高要求。在他看來,“雙一流”評價的變化能夠引導教師發(fā)展特色、長遠思考,提升我國高校和學科建設的整體水平。
監(jiān)制:白中華
記者:王嫻
編輯:曹博、李曉瓊、娜孜葉·木沙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