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伯玉與孔子的忘年交
【談文繹史】
作者:王彥霞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孔子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wèi),蘧伯玉”。蘧伯玉是什么人,能夠與老子并列,受到孔子如此敬重?
據(jù)《論語》《史記》等記載,孔子對許多儒學思想的闡發(fā),包括他對《詩經(jīng)》“風”的增刪修訂,都是在衛(wèi)國完成的。衛(wèi)國,即如今的河南省濮陽縣、長垣縣及鶴壁、商丘等地。
孔子師徒周游列國14年,有10年在衛(wèi)國??鬃佣啻芜M出衛(wèi)國,居無定所,數(shù)次被困,其中9年住在衛(wèi)國賢大夫蘧伯玉家中。兩人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系。后人將“至圣先師”孔子與蘧伯玉之間的友情稱為“蘧孔之交”,又叫“孔蘧之交”?!墩撜Z》中孔子感嘆“使乎!使乎”,《史記》中吳王之子季札稱“衛(wèi)多君子,其國無敵”,《淮南子·原道訓》稱“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莊子·則陽篇》中稱“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等,都是對蘧伯玉的稱贊之詞。蘧伯玉的“弗治之治”思想、“瑕丘諷喻”故事,被認為是以民為本的典范;而“宮門蘧車”“外寬內直”等典故,則是對蘧伯玉君子風范的褒揚?!墩撜Z》中被孔子直接稱為“君子”的只有四個人,蘧伯玉是其中之一;孔廟祭典中排在東廡第一位的蘧瑗,即是蘧伯玉。
由于蘧伯玉本人沒有留下著作,除了古代典籍中關于他的只言片語之外,資料不多,后人研究過程中有諸多演繹,并產(chǎn)生了一些以訛傳訛的錯誤說法。我們如果仔細考察孔子師徒周游列國的第一站,即孔子“去魯適衛(wèi)”的有關史實,或許可以得出蘧伯玉的一些真實信息。
孔子一生以復興禮樂為“天命”,在魯國擔任大司寇兼攝相事期間推行“隳三都”,失敗后,決定攜弟子去他國宣傳自己的主張。為何第一站選擇衛(wèi)國?后世學者認為有這樣幾個原因:魯衛(wèi)兩國本為“兄弟之國”,子路妻兄顏濁鄒是衛(wèi)國人,衛(wèi)國離魯國近。其實,還有一個被大家忽略的重要原因,那就是衛(wèi)國賢大夫蘧伯玉。孔子比蘧伯玉小29歲,他在帶弟子周游列國之前,與蘧伯玉分別仕于魯和衛(wèi)兩國時,就已互派使者致問了,關于這一點學界存在爭議,但兩人在為人處世、禮樂之道、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思想見解有相通、相同之處,則是很多學者的共識。
早在公元前582年,魯成公時期,“蒲城結盟”(蒲城在今河南省長垣縣境內,古稱蒲邑)之時,蘧伯玉就已名滿列國了??鬃由贂r喜愛讀書,尊崇禮樂,對于“蒲城結盟”一事有所了解,眾多史料記載,孔子年輕時就仰慕蘧伯玉,是有根據(jù)的。當他在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開啟周游之行前,曾與弟子探討過第一站去往哪里,確定首先到衛(wèi)國見蘧伯玉。但由于當時通信、交通都不方便,到達衛(wèi)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高城村)才得知蘧伯玉公差在外。參見衛(wèi)靈公后,發(fā)生了“宮門蘧車”“招搖過市”“子路犯師”等一系列故事。由于“禮樂治國”思想并沒能在衛(wèi)國得到實踐,孔子率徒離衛(wèi)赴陳,在過匡邑(今河南省長垣縣境內)時發(fā)生了著名的“匡城被圍”事件,由于當?shù)匕傩找詾榭鬃邮窃?jīng)欺壓過他們的“壞人”陽虎,將師徒圍困長達五日,子路欲戰(zhàn),孔子奏樂,直到有人把此事稟報給了遠在帝丘的蘧伯玉,經(jīng)過蘧公親自調停,師徒才被放行。
蘧伯玉不只在生活、交通、人際關系等方面關照孔子師徒,還在蘧府為他們設置講堂,多次與孔子論道。當他得知孔子夫人在魯國去世后,還在蘧府為孔夫人設立了靈堂。孔子由牛車出行改成馬車出行,是弟子子貢的功勞,而子貢作為“中國儒商”的先祖,則是蘧伯玉的外甥,也是蘧伯玉親手交給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論語》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對儒學貢獻最大的孔子弟子之一。子路是孔門非常重要的一位弟子,雖為魯國人,卻在衛(wèi)國擔任蒲宰,治理有方,深受百姓愛戴,留下了“子路治蒲”的佳話??鬃釉谵静裱埣芭阃碌狡岩乜疾欤吹桨傩瞻簿訕窐I(yè),一切秩序井然,三次稱贊“善哉由也”,長垣“三善之地”的稱謂一直延續(xù)至今。
在《長垣縣志》《長垣君子文化志》《濮陽縣志》《濮陽五千年》等書中,有大量關于蘧伯玉幫助孔子師徒的記載。蘧伯玉故居長垣市孟崗鎮(zhèn)伯玉村有蘧伯玉和孔子的雕像及諸多碑刻,進村就能看到歷代帝王書寫的碑文。該村的史料記載最早可追溯到秦漢,在《水經(jīng)注·地理志》中稱“蘧伯玉崗”,在《陳留風俗傳》中稱“蘧伯鄉(xiāng)”,“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長垣縣志》自明代開始修輯,《嘉靖志》中記載,“長垣縣有伯玉里、蘧公鄉(xiāng)、伯玉村”?!度f歷康熙志》中記載,“長垣縣舊有六鄉(xiāng),其中南曰蘧公鄉(xiāng)”?!睹駠尽分杏涊d,“民國三十七年設七區(qū)”,“其中王樓鄉(xiāng)轄十七村,有伯玉村”。《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河南省》中記載,“伯玉村在長垣縣城關鎮(zhèn)東南4公里”,“屬孟崗鄉(xiāng),原名蘧公村,據(jù)傳為春秋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故里,故名。有清嘉慶十八年(1813)‘蘧公故里’碑石”?!犊鬃又苡瘟袊尽分杏涊d,“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尚其丘墳,惟令德為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
蘧伯玉一生尊禮樂、施仁愛、寡過知非、與時俱進。他的思想被認為對我國儒家、道家學說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他自帝丘退休還家后,孔子師徒在蘧府居住并設堂講學有五六年,二人的“亦師亦友”關系愈發(fā)親密,蘧伯玉多次參加了“衛(wèi)風”修訂的討論。如今,河南長垣正利用“三善之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在“讓文物活起來”“文化產(chǎn)業(yè)賦能鄉(xiāng)村振興”等方面有諸多建樹?!八淖友灾尽笨脊旁诮暧辛诵碌闹卮蟀l(fā)現(xiàn),孟崗鎮(zhèn)制定了以伯玉村為重點發(fā)展“文農旅融合產(chǎn)業(yè)”的政策。蒲東學堂崗的“四子言志”處、惱里參木村的孔子問路處、蘆崗鄉(xiāng)習禮王村的“夫子習禮”處等,都在新時代煥發(fā)出了新的文化魅力。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0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