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促進各民族非遺和諧共生
貴州省石阡縣文化館館長饒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促進各民族非遺和諧共生
韓子勇委員的提案為石阡縣的非遺保護工作打開了新格局、新思路,為非遺系統(tǒng)性保護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石阡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西南部,境內有仡佬族、侗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等15個少數(shù)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82%,長期以來的多民族交融使得石阡的非遺項目具有民族特色濃郁、分布廣泛等特點。
悠久的歷史讓石阡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全縣非遺項目保留了其傳統(tǒng)原貌。目前,石阡縣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項——“二十四節(jié)氣”(石阡說春),國家級非遺項目三項——“石阡木偶戲”“仡佬毛龍節(jié)”“仡佬族民歌”。從項目名稱可以看出,石阡縣的非遺項目大多以民族名稱來命名,然而,這些項目的流傳地域以及掌握項目的傳承人卻不僅限于某一民族或是某一鄉(xiāng)鎮(zhèn),而是在全縣均有分布,如韓子勇委員提案中提到的“具有多民族共享屬性”。
截至目前,石阡縣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名,其平均年齡85.5歲;省級傳承人9名,其平均年齡58.8歲。特別是國家級傳承人隊伍亟待輸入新鮮血液,充實年輕力量。韓子勇委員在提案中提到,2021年,教育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列入普通高校本科專業(yè)目錄。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到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國的非遺保護隊伍也愈將專業(yè)化、年輕化。
此外,韓子勇委員的提案中還提到,放寬非遺傳承人、特別是青年非遺傳承人評選視界,以能力、水平和效果等為評選原則。這表達了我們眾多基層非遺工作者的心聲。通過長期的非遺實踐工作,我們發(fā)現(xiàn),根據(j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要求,傳承人從藝經驗要達到25年以上,而申報一位傳承人從縣級到市級再到省級,最后到國家級,最少要近10年。因此,該提議非常有助于傳承人隊伍的年輕化。
非遺項目申報成功,不是非遺項目保護工作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們的目標是將傳承人手握的珍貴非遺技藝融入現(xiàn)代生活,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讓我國人民因擁有如此優(yōu)秀和多民族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自豪。
都海江委員的提案,讓我對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有了更新的認識。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珍藏著眾多的珍貴文化遺產,在石阡縣這樣一個小縣城,就有萬壽宮、府文廟、樓上古寨3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何活化利用文物、增加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效能?對其蘊含的璀璨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入挖掘是重要途徑之一,只有把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提煉出來,并以貼近生動、豐富有趣的形式進行展現(xiàn),才能讓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更真實的歷史,從而達到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播。
未來,我們要依據(jù)本地多民族和豐富文物資源的獨特優(yōu)勢,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各民族非遺保護傳承共生共融,構建文化多元一體的共同體形態(tài)。同時,為文化遺產的國際傳播不斷貢獻智慧和力量。(李榮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