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上“拉花”折射出傳統(tǒng)文化的風雅妙趣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夢華錄》中,劉亦菲飾演的趙盼兒是一位茶社老板娘,她有一手茶百戲絕活,能在茶湯中“拉花”,就像現(xiàn)在人們常見的拿鐵咖啡一樣。這讓觀眾對中國古代茶藝產(chǎn)生濃厚興趣,相關話題也一度登上熱搜。
《夢華錄》是根據(jù)關漢卿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改編的,故事發(fā)生在北宋時期的汴京(今開封)。劇作家關漢卿本人,可能并沒有到茶舍里品嘗過“拉花”的茶,因為在宋代盛行的“點茶”,到了元代就沒落了。此后中國人當然也在喝茶,但是方式卻完全變了,是以煮茶和泡茶為主。
現(xiàn)在你在茶館林立的成都和杭州,都看不到茶上“拉花”。在成都有所謂的茶道表演,服務生用長嘴壺遠距離為你倒水,你只會贊嘆他的技術,但卻很難生出對“道”的遐想。電視劇中的茶百戲,是用水在茶杯中作畫,又叫“水丹青”。從命名角度來看,它至少是抵達了“藝術”層面。
現(xiàn)在,茶百戲是福建省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章志峰介紹,福建的茶百戲,是他根據(jù)古代典籍記載,并到日本學習點茶技術,最終“復原”的。這個故事有一點“苦澀”,中國的茶百戲復興,是從日本點茶技術中獲得靈感和技術支撐的。留心看電視劇中那些器具,在網(wǎng)上進行“同款”搜索,也多半標注的是“日式”。
其實,日本茶道最早來源于中國。《茶之書》作者岡倉天心,對日本茶道在世界上的推廣起到關鍵作用。他明確指出,日本茶道就是繼承的宋代茶藝,后來經(jīng)過千利休等人發(fā)揚光大,成為日本人的“傳統(tǒng)美學”。
之所以被稱為“茶道”,是因為日本人不僅喝茶、點茶,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系統(tǒng)的哲學和審美理念,比如千利休就有“和、靜、清、寂”的說法。千利休對宋代文人的茶生活非常向往。想想吧,光是蘇軾一人,就寫了數(shù)十首和茶有關的詩。
北宋時茶風很盛。在汴京有很多茶鋪,普通人就在茶鋪里喝茶,談不上有多精致,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喝到趙盼兒那樣的茶人點出的“茶花”。但是,正因為有廣泛的基礎,才能產(chǎn)生出像趙盼兒這樣的茶藝翹楚。而有了蘇軾這樣的文豪“加持”,茶藝也能進一步上升到哲學層面。
通過“北宋的茶”,我們能夠窺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性?,F(xiàn)在,茶百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有幾百人傳承,這是一個很好的基礎。但是它是否能夠走進更多茶館,讓更多老百姓體驗到,卻仍是未知數(shù)。值得樂觀的地方在于,中國作為“茶大國”的地位已經(jīng)復興。近些年,“茶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從茶館(茶社)、茶具,到茶文化的推廣,已經(jīng)構成一個立體生態(tài)。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文化也得以通過這一方式進行傳播。
要相信,任何一碗茶,都含有審美追求,因為若單是為了解渴,只需要飲水就行。一個人端起茶杯,就開始了品味和思考,過上了審美生活。(張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