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17日電 題:為共建“一帶一路”匯聚文明力量
作者 崔白露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7日登場,來自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代表確認與會,在北京共續(xù)文明共生交融的華美篇章。
古往今來,交流互鑒始終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作為人類文明交往史的絢麗一筆,2000多年前,先民開辟出古絲綢之路,打通東西貿易通道,架起文明交流之橋。
千百年來,這條川流不息的“大動脈”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文化多元共生,思想匯聚交融。東方的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西域的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引入東亞,豐富了人們生活;中國四大發(fā)明經阿拉伯進入歐洲,歐洲、阿拉伯的天文歷法、數學、醫(yī)學傳至中國,推動了當地生產和科技進步;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中華大地得以兼收并蓄,儒家文化為歐洲啟蒙運動提供思想源泉。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各民族在友好往來中吸納不同文明成果,在發(fā)展自身文化的同時,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程。
2023年10月9日,大型機械在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往中歐班列裝載集裝箱。王春 攝
隨著大航海時代來臨和西方文明對外擴張,曾身處世界中心的亞歐非古老文明漸漸退居舞臺邊緣。歷經無數封閉與開放、戰(zhàn)亂與和平、壓迫與反抗、分裂與統一,諸多國家在通往現代化的曲折道路上逐漸認識到,文明的生存與發(fā)展,離不開和平穩(wěn)定、繁榮發(fā)展的環(huán)境,也離不開互聯互通、互學互鑒。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背景下,20世紀80年代起,多方陸續(xù)提出絲路復興計劃,如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絲綢之路復興計劃”,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國“發(fā)展之路”、伊朗“鐵路絲綢之路”,都希望通過傳承絲路精神,實現文明復興與發(fā)展。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于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北京街頭相關裝置、道旗等陸續(xù)布置,論壇氛圍濃。中新社記者 趙文宇 攝
2013年,中國適時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共商共建共享,與各國互聯互通計劃對接,托舉起共建國家繁榮發(fā)展的夢想,并將其落到實處。10年來,在全球超四分之三的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共同努力下,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到規(guī)則“軟聯通”,再到民眾“心聯通”,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留下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佳話:巴布亞新幾內亞培育出致富的菌草,烏茲別克斯坦修復了希瓦古城,馬爾代夫建成第一座跨海大橋,老撾由“陸鎖國”變“陸聯國”,印度尼西亞邁入高鐵時代……
共建“一帶一路”源于中國,屬于世界,跨越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發(fā)展階段,超越意識形態(tài)分歧和社會制度差異,既喚醒古老文明共同記憶,也塑造各國對世界的新認知新想象。
誠然,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人類文明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兩千年絲綢之路史和10年共建“一帶一路”的現實證明,文明之間可以實現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互學互鑒。不同文明各有其美,重要的是要有欣賞不同文明之美的眼睛。
2023年10月10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fā)布會,發(fā)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楊可佳 攝
中國政府近日發(fā)布的《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正文中,36次提到“文明”二字,其中“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的倡導,符合各國民眾對文明交流的渴望、對和平安寧的期盼、對共同發(fā)展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站在共建“一帶一路”第二個10年的新起點上,或許人們能從其中看到前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王毅:這次論壇提出的最宏偉愿景是攜手實現世界現代化
-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塞中兩國的雙邊合作正處于歷史最高水平
-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一帶一路”生意經 外國人喜歡哪些中國特產?
- 我在湖南蠻好的 |“95后”蕭蜜蜜:年輕人在長沙有無限可能
-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王毅:中方愿同所有互聯互通的倡議進行對接 開展合作
- 【足跡·絲路24小時】蓬勃十年:貿易暢通連萬里,鋪就繁榮“高速路”
- 中新網評:莫信“我家狗不咬人”
- 馬英九在紐約大學演講:反對美國有人意圖把臺灣“武器化”
- 三亞發(fā)布臺風黃色預警 涉客船舶禁止開航
- 南海熱帶低壓持續(xù)加強 或在三亞、東方一帶沿海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