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被免密”侵犯消費者權益
近日,山東青島市民李先生向《工人日報》記者講述了自己賬號“失竊”的經(jīng)歷。李先生稱,自己不知道什么時候開通的免密支付功能,直到手機頻繁收到賬單提醒,才發(fā)現(xiàn)平臺賬號被盜,對方通過“免密支付”消費了5000多元。他認為,這種事關會員安全的操作提示應該設置在明顯位置,不能讓消費者糊里糊涂“被免密”。
在數(shù)字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免密支付功能因其便捷而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然而,這一功能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安全隱患。從消費者“被免密”的烏龍事件到不法分子的盜刷案件,都警示我們必須高度警惕并采取措施,以防“免密支付”成為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隱秘角落。
免密支付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減少支付過程中的繁瑣操作。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不少消費者反映,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免密”,甚至因此遭受經(jīng)濟損失。這背后,既有平臺或商家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的誘導式操作,也有消費者對這一功能風險認識的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平臺在推廣免密支付時,往往采用小字提示、默認勾選等方式,導致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授權了免密支付。這種做法顯然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更為嚴重的是,當消費者意識到問題并試圖取消該功能時,卻往往面臨操作復雜、難以找到取消入口等問題。這無疑增加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也助長了部分不法分子的囂張氣焰。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共同織密消費者權益保護網(wǎng)。首先,平臺和商家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告知消費者免密支付的開通條件、風險及取消方式,并提供醒目的提示信息。同時,應簡化取消操作,確保消費者能夠輕松關閉該功能。
其次,監(jiān)管部門應加大對平臺的監(jiān)管力度,對違反規(guī)定的行為進行及時有力懲處,從而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和市場秩序。同時,加強相關知識的普及和教育,提高消費者對免密支付功能的認識和理解,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使用技巧和風險防范方法。
最后,消費者自身也應提高警惕,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在設置手機鎖屏密碼、下載App或使用公共WIFI時,應保持高度警覺。此外,定期檢查賬戶交易記錄,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應立即報警并通過銀行或平臺掛失相關賬號,及時修改密碼以降低損失。
總之,免密支付帶來了便捷,但也伴隨著風險。我們必須正視這些風險,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應對。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在享受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確保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
王 琦
(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