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網(wǎng)紅奶奶朱錦沁 網(wǎng)絡中的獨居生活
網(wǎng)絡中的獨居生活【86歲網(wǎng)紅奶奶朱錦沁】
朱錦沁的一天從群發(fā)早安問候開始,對她來說,這是一種確認彼此還活著的方式。
她會選擇一張花草的圖片做背景,圖片是她種的橘子樹,喇叭花,三角梅,大麗花,郁金香,炮仗花等等,左上角是“上午好”,右下角落上日期,中間一句問候語,有時是簡單的“秋安”,有時是“家園一角,開心每一天”,有時是“用感恩的心,問候珍惜的人”。
拍攝圖片,手寫輸入文字,保存,發(fā)送,很難想象這一切由一位86歲的老人獨立完成。
而她能做的不僅如此。
今年2月13日,朱錦沁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了一條視頻。她戴著金絲邊眼鏡,銀白色的頭發(fā)扎在腦后,衣服整潔體面,清晰明了地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不要搶救”“一切從簡”“每活一天開心一天”,這份“人間清醒”上了熱搜,獲得了百萬網(wǎng)友的點贊。
86歲,獨居的一天怎么度過?腳步能丈量的物理空間小了,網(wǎng)絡是否能讓她擁有更廣闊的精神天地?這不僅是一位獨居老人的人生,也是城市獨居老人的一個切面。
短視頻上“解密”人生
86歲的朱錦沁能清楚地記得,第一個短視頻發(fā)出的日子是2022年7月11日。
她曾是一名大學生,61年前畢業(yè)于北京醫(yī)學院(現(xiàn)為北京大學醫(yī)學部)預防醫(yī)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她長期在青海做鼠疫的預防,一直做到青海省地方病預防控制所所長。過去的那些年,由于保密原則,她從未和家人講述過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如今,工作解密,她便在視頻里分享往事,給子孫后代留作紀念。
對她來說,比較難的軟件是剪映?!皶稽c,但弄得不太好?!币曨l截圖,她不太會,實在著急,她先在網(wǎng)上搜索了怎么截屏,按照指南沒操作成功,她就直接到物業(yè)辦公室去問,知道了是手機邊上的兩個按鈕一起按。有時候是在請教別人的過程中,她自己又找到了竅門。
她記得自己曾發(fā)過一個“根本沒意思”的視頻,在視頻里,她分享自己在20世紀80年代沒有完成的一個細菌菌苗課題,“我就老老實實地說了,我沒有完成,因為那時候經(jīng)費特別緊張?!?/p>
這個“根本沒意思”的視頻,朱錦沁一開始完全沒在意,覺得不會有人看。結(jié)果那天夜里,手機的提示音響個不停,這個視頻在B站上有一百多萬人觀看。
這個突然火起來的視頻,嚇了她一跳,后來,她隨便發(fā)一個日常生活,一張老照片,一張舊的家庭合影,都有好幾萬人觀看。
另一個讓她真正走入公眾視野的視頻,是她發(fā)布的身后事。那天是2023年2月13日,女兒催更。關于工作的往事講完了,學生的趣事講完了,同事的友誼也講完了,講什么好呢,講一講自己的后事安排吧。
她在視頻里說,不要過度搶救,不要追悼會,要最便宜的骨灰盒。還把子女和青海的老同事拉在一個群,去世后可以互相聯(lián)系對接,處理好身后事。她有條不紊地布置自己的身后事,她覺得這很正常,醫(yī)學生都會這么淡然地看待生死,“不是說是心血來潮,是早都準備好了?!?/p>
身后事視頻發(fā)布的第二天,她沒法睡覺了,手機一夜沒停,她給女兒打電話,“怎么看的人這么多???”小區(qū)里的鄰居也把視頻發(fā)到群里。她上了熱搜。
點贊50多萬的這條身后事視頻中,網(wǎng)友們的高贊留言關鍵詞是“睿智”“通透”“豁達”,不少人感嘆,朱錦沁讓網(wǎng)友看到獨居老人的另一面,以及從容面對死亡的心態(tài)。
86歲的“不老松”
獨居是朱錦沁自己的選擇。她住在上海遠郊一棟有地下室和閣樓的獨棟房屋里,這是女兒的房子,靠近浙江的一個小鎮(zhèn)。
老伴2020年秋天去世以后,住在舊房里容易睹物思人,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她走不出伴侶去世的陰影。她白天想著過去一起生活的場景,晚上做夢總是夢見老伴,也想過去住養(yǎng)老院,“一個人挺寂寞的”。后來她換到現(xiàn)在的房子居住,算下來,這是她獨居的第三年。
女兒在房子里安裝了20多個攝像頭?;▓@前院,大門口,花園后門口,加起來就有十幾個,書房一個,客廳有三個,廚房一個,臥室一個,二樓三個,“就是不放心啊”。
這些攝像頭連接著女兒的手機,女兒夜里上班,只要一有空就看監(jiān)控。
朱錦沁自己也可以通過監(jiān)控看到地下室、院里院外的情況,一個人住的時間長了,加上左耳聽不見,夜里外面的聲音她分辨不清,但這算是一個安全的小區(qū)。她會給網(wǎng)友分享監(jiān)視器里拍到的畫面——有時是花園里來了一只小貓咪,有時是地下室里的一只老鼠。
早上6點多醒來以后,她會在床上編輯早安圖片,群發(fā)完以后,再打開她的各個社交平臺,回復網(wǎng)友的評論和問候。10月10日早晨,朱錦沁吃了麥片、奶粉和雞蛋混合在一起的糊糊,兩片面包,配上肉松和泡菜。中午是土豆排骨湯面條,配白菜辣椒炒肉絲。她每天就做一頓午飯,晚上吃剩下的。
白天剩下的時間,她要打理花園。花園里一年四季都有落葉,櫻花樹,桂花樹,還有她也叫不出來名字的樹,黃的葉子,淡綠的葉子鋪滿一地,她先打掃這些落葉,然后再松土,澆花。她種了一棵橘子樹,是觀賞橘,第一年結(jié)了六個果子,很酸,不能吃,去年又結(jié)了六個果子,很甜很大。今年結(jié)的果子更多了,差不多有30個,拳頭一般大,還綠著,她留著,想等孩子們過來吃。
她出門的時候不多,這天下午她去了一趟超市,買了牛排、春卷、南瓜、面包和牛奶。超市買菜來回半個多小時,每天下午她都會在小區(qū)里兜圈子走路,每天的步數(shù)保持在4000步以上。
她形容自己,“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晚上12點睡覺,睡前她都玩上一會數(shù)獨,現(xiàn)在已是“大師”級別。這也是女兒介紹她玩的游戲,可以鍛煉大腦,她已經(jīng)堅持了十幾年。以前是買書,在書上玩,現(xiàn)在她用平板,一路升級。
“快到終點”
在短視頻上走紅之后,一些過去失聯(lián)的老同學、老同事,都輾轉(zhuǎn)聯(lián)系上了。很多老單位的年輕人,也紛紛成為她的粉絲,主動和她搭話,“不管認識不認識,反正他關注了我,我就回關一下?!?/p>
她也會讓年輕的青海同事,去打聽過去失聯(lián)的同事們,輾轉(zhuǎn)幾個彎,總能聯(lián)系上,老朋友盡管天各一方,但還能聚在網(wǎng)絡里聊聊家常。每天互道早安,分享照片,或者是子孫的成長,或者是自己眼前的風景。有時候她還會在群里“一聲令下”,要大家把老照片發(fā)進來,她要做一個視頻相冊。急起來的時候,她還告訴對方,“你別吃飯了,趕緊先發(fā)過來?!?/p>
老朋友們有的也是獨居老人,其中有一位86歲的模特,和朱錦沁過去是同學,53年沒有見過面。她物質(zhì)條件好,雇了鐘點工,每天早上跳舞,平時注意護膚,還要燙頭,看起來很年輕。重新聯(lián)系上后,兩人每天互相分享生活,朱奶奶手把手教她怎么編輯早安圖片。有的獨居老人,喜歡畫畫,畫得好,朱奶奶也會將它們做成視頻相冊。一位女同學,上個月老伴去世了。朱奶奶沒有貿(mào)然給對方打電話,過了一個多月,才開始聊起“需要多長時間走出陰影”,互相勸慰。
這幾年,她見多了生死。同學們接連離去。有一位同學,不怎么用微信,每年過年都是對方主動打電話來問候。有一年沒打,她在這邊干等,著急,再打過去時,對方回了新年好,沒有說病情,沒多久就去世了。
前兩年體檢的時候,醫(yī)生說朱錦沁的胰腺有一個腫塊。她當時很緊張,知道胰腺癌是癌癥之王,會在短期內(nèi)去世,沒有什么挽救空間。復查時,醫(yī)生建議她做穿刺,確定一下是良性還是惡性,心里有底,她拒絕。建議她住院,她也拒絕。
在她看來,穿刺以后,如果真的是癌癥的話,穿刺不好會轉(zhuǎn)移到其他器官,“我去做它干啥?如果是惡性的,心里有疙瘩,那死得更快了。如果是良性的,那就更不用管它了?!?/p>
抱著“當它沒有”的心態(tài),她平安度過了三年。沒有做更多檢查。
自從胰腺腫塊的檢查出現(xiàn)以后,她開始思考自己的身后事。她不希望,人走了,卻沒有留下一句話。
當她和孩子們交流時,女兒能接受,兒子聽不進去,不愿意聽,覺得談論死亡很晦氣。每次朱奶奶一開口,他都答,“你不要跟我說這個,你不會的,你不會的?!?/p>
“我說怎么不會呢,人都老了,你不想想你爸爸怎么走的,你的那些叔叔阿姨怎么走的?都這么突然走了,一句話都沒有。”
她把財產(chǎn)做了清晰的安排,房子賣掉,錢款子女平分。她不想要墓地,太貴,而且她覺得,除了孫輩偶爾來看之外,再往下不會有人來看了,“不會有人管你的”。
她內(nèi)心深處想要海葬,但因為老伴是壁葬,她聽從孩子們的意見,也決定壁葬。她不愿意在死亡這件事上花費太多錢,“有這些錢我寧可給他們,人死了講究這么多干嗎?怎么便宜怎么來。”
當身邊的人逐漸離去,像朱錦沁這樣的老年人更愿意珍惜剩下的朋友,陪伴彼此最后的人生時光。有一位老同學,只要幾天都沒看見朱奶奶發(fā)微信,就會著急了,在他們的共識里,不發(fā)微信就是有問題了。每天發(fā)早安,實際上表示“我還健在”。如果不發(fā)了,好多同學會長途電話追過來問,今天發(fā)生了什么事?確認互相平安之后,他們也不多講別的。
10月23日重陽節(jié),每年這一天,老同學們都會組織爬山。今年,她讓年輕的學生給她拍些素材,她想要發(fā)個視頻。爬不動了,但通過網(wǎng)絡也算參與了?!奥芬沧叩貌畈欢嗔?,快到終點了”,過好一天是一天,不去看遠方,只專注當下。
新京報記者 朱清華
《新京報》2023年10月23日C06版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