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城鄉(xiāng)之間的“嬉魚人”
在黃山崇山峻嶺中的汪滿田村,這兩年春節(jié),主動“搶魚頭”的年輕人層出不窮。汪春燕今年搶了“魚頭”,讓同村連續(xù)當了4年“魚頭”的00后汪文泉“措手不及”,他和汪春燕開玩笑道,“等著,明年除夕,我就會放爆竹,和你爭‘魚頭’!”
——————————
被村里年輕人搶來搶去的魚頭是什么寶貝?這條“魚”說來話長——
這是一條從明朝游到今天,穿越600年時光變遷的“魚”。
這群年輕的90后00后,在城市化發(fā)展迅猛的今天,卻從城市“洄游”到村落,來爭這條“魚”。
春節(jié)期間,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汪滿田村一度的寧靜,被游子匆忙的歸鄉(xiāng)腳步打破,這也預告著一年一度的“嬉魚燈”又要“嬉”起來了!
與徽州地區(qū)很多古村落一樣,四面環(huán)山的地理環(huán)境屏蔽著戰(zhàn)火與紛爭,也護佑著它獨特的文化風貌與習俗代代流傳。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魚燈會的舉辦讓村里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光景,這是徽州地區(qū)傳承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傳統(tǒng)年俗之一,始于明代,傳襲600余年。
關于嬉魚燈的起源,有一個口口相傳的版本:村中民房由木板或竹子建造,容易引發(fā)火災。西山降有一大石,平滑如鏡,被認為是火災的禍根——“火鏡”。村民便取“水克火”之意,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夜,用魚燈游村祈求平安,清末達到鼎盛,后來村里陸續(xù)按照生產(chǎn)隊(村民組)為單位,劃分成六家“魚會”。
魚燈以竹為骨,棉紙糊成,魚頭畫有“王字”,魚腹內(nèi)點燭。每家魚會都會扎制一條大魚燈及若干小魚燈。打頭的是寫著“五谷豐登”“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字樣的長方形扁燈,此后是青壯年肩扛體型碩大的嬉魚燈,兒童提著各種小動物形象的花燈、魚燈一路跟隨,四周鑼鼓助威。
每盞魚燈要路過祠堂大門點頭擺尾三次,一路游行后,在廣場“斗魚”,最后匯聚后山,對著“火鏡”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
作為一項古老的非遺,嬉魚燈的制作技藝、游魚的流程嚴格遵照祖制執(zhí)行。如果說,它在當下呈現(xiàn)出什么變化,那就是“小鬼當家”,返鄉(xiāng)過年的90后、00后開始挑大梁,他們組織全村老少,撐起了這臺年俗大戲。
“爭魚頭”
大年初二一早,一陣鞭炮聲在汪滿田村祠堂魚會門口炸響!從歙縣縣城返鄉(xiāng)的汪春燕搶先“請了魚神”,在祠堂門口貼上魚燈會籌備的喜報。這一系列操作預示著,她謀劃已久的“爭魚頭”成功了。
在汪滿田村,負責張羅籌備魚燈會的負責人被稱作“魚頭”,還有若干“副魚頭”襄助。此前,“魚頭”由長者擔任,后來逐漸演變?yōu)槟贻p人擔當。長期研究徽州民俗的張駿西和張建平曾總結(jié)道,“魚頭”的產(chǎn)生方式分三種:村中大人直接指定“魚頭”;孩子主動提出想當“魚頭”;有多人競爭時,選舉產(chǎn)生“魚頭”。
其實,早在13年前,16歲的汪春燕就當過一次“魚頭”。當年她性格內(nèi)斂,卻有著一股不服輸?shù)膭蓬^。
事無巨細,“魚頭”都要親力親為,最難的是召集村民?!皳昔~燈隊伍要40多人,敲鑼打鼓的得有四五個人,加上扎魚的老師傅,差不多每年要請七八十人‘出山’。”
扎魚骨架之類的手藝大多掌握在老一輩手中,“魚頭”必須登門拜訪。遇到“請不動”的情況,汪春燕要“說好話”。對方家中孩子喜歡吃什么,就買點小零食帶去,或是陪老人嘮上一兩小時家常?!罢埨先思业谩亢濉?,老人開心了,還會講講做魚燈的故事。”她說。
盡管沒有當上“魚頭”,汪文泉還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連續(xù)4天,守在祠堂里的工位上?!按謇锬贻p人之間的關系非常好,爭‘魚頭’也是一種良性競爭?!蓖舸貉嗾f,爭“魚頭”不僅是爭一個彩頭,也是在爭一份責任,都是為了把活動辦好,為村里祈求平安。
平時,90后汪春燕在縣城做直播帶貨,偶爾還會拿出一部分收益做公益。今年回鄉(xiāng)當了“魚頭”,正月初二開始,她每天晚上12點多才能睡覺,早上6點就得起床。
正月十三晚上,第一天魚燈會結(jié)束,她發(fā)朋友圈:“累趴了?!睙魰?天,她要調(diào)度人員放爆竹、撐抬魚,控制隊伍的速度,引路清理雜物,“喝水都顧不上”。
正月十六中午,距離本年度最后一場燈會不到7小時,突然發(fā)現(xiàn)給獅子道具助威的一個“金鑼”壞了,她跑遍縣城才買到新鑼。下午4點回村后,她提著一箱礦泉水,挾著兩條香煙,給干活的人遞水敬煙。
汪滿田村籠罩在“春晚直播倒計時”的氛圍中,祠堂魚會的所有年輕人都在專注做著最后的準備。
頂著一頭黃發(fā)的汪文泉曲著身子,用鉗子和鐵絲修補魚燈骨架。平時,這位“Tony”老師一雙巧手使慣了推剪。他抬起頭,喃喃道,“4天‘唰’一下過去了”。
今年,田街魚會、六組枝垣魚會、祠堂魚會、里村魚會四家魚會參與了嬉魚燈。正月十六晚上7點半左右,雨越下越大,四家魚會的隊伍冒雨完成了整個儀式。
晚上11點,祠堂魚會的年輕人再次回到祠堂。冰冷的春雨和他們火熱的身體交織在一起。聲音嘶啞的汪春燕,披著母親送來的棉衣蹲在地上,對著手機直播。一旁的小伙伴們不愿回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聊著……
正月十七,早起的汪春燕又帶著小伙伴清理祠堂,將魚燈骨架歸整好,在一張紅紙上列出活動的所有開銷明細,張貼在祠堂門口,向村民公布。而在它的隔壁,是前幾天貼出的募款公告。
兩張紅紙,一頭一尾。4天燈會,又是一年。
“不嬉不行”
13年前,汪春燕當“魚頭”的笑容,定格在紀錄片《不嬉不行》的鏡頭里,她戴著紅色邊框眼鏡,留著斜劉海,稚氣未脫,今天已然出落成一個干練的創(chuàng)業(yè)者。
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解修遠,2010年春節(jié)扛著人生中購置的第一臺攝像機走進了汪滿田村,當時還是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編導專業(yè)大一學生。這部處女作首次為汪滿田魚燈留下了55分鐘時長的完整影像。如今,她成為一名專業(yè)的紀錄片導演、制片,仍然在用自己的鏡頭追蹤汪春燕。
當?shù)厝送谩昂肧heng”一詞來概括嬉魚的動因?;I備魚燈會過程中,各家魚會之間會“暗自較勁”,比拼籌錢的金額、魚燈的美觀、參與的人數(shù)等。每家燈會組織活動的速度、規(guī)模和熱鬧程度,是勞動力和凝聚力的體現(xiàn)。如果有魚會需要幫助,其他村民也會“跨魚會”相助,這體現(xiàn)了團結(jié)互助的精神。此為“好勝”。
正如村民汪恒仕老人在片中所說:“不嬉魚燈不行,老輩講的,一定要嬉魚燈?!?/p>
“嬉魚燈是刻在汪滿田人骨子里的記憶?!蓖魸M田村黨總支書記汪軍華介紹,孩子剛會走路,就提著小魚燈跟在隊伍最后,他們也曾舉手投票選過“魚頭”。“這些年來,青壯年外出務工、就業(yè),但每到過年時間,他們都會回來,魚燈會都要如期舉行?!彼f,“不舞一次魚燈,這一年過得就不完整?!?/p>
“能當‘魚頭’的人,能勝任生產(chǎn)隊隊長”
汪春燕坦言,今年爭“魚頭”是有“私心”的——磨煉14歲的弟弟汪天宇,讓他改一改內(nèi)向的性格。
姐姐派了召集村民的任務,弟弟跑了大半天,卻沒能叫來一人。弟弟沖進祠堂,抱怨沒人理睬,姐姐言辭激烈地說了幾句,弟弟哭著跑回了家,經(jīng)過媽媽一番勸,又跑回姐姐身邊,繼續(xù)幫忙。
汪天宇出生后,曾被母親帶到廣東生活3年,對魚燈了解不多。今年,看到幾個年紀更小的孩子也在幫忙,他被這種氛圍所感染。正月十三開始,他連續(xù)3個晚上搶著抬魚,每天跑得滿頭大汗,與小伙伴打成一片。這一幕,讓姐姐既心疼又欣慰。
嬉魚燈制作是一項“老帶新”的系統(tǒng)性工程,老一輩將竹子剖開切條,按照比例扎制,年輕人在一旁打下手,幫忙抹線穿線。魚鱗和魚頭上的圖案較為復雜,更小的孩子則跟在后面學畫魚。這種“傳幫帶”的合作形式,也確保了此項技藝的代際傳承。
而游魚則是一項集體運動,離不開橫向協(xié)作。鯉魚化龍是祠堂魚會特有的大魚燈,長7米左右,得10余個年輕人才能抬起。
祠堂魚會的副魚頭汪柯在13年前就曾和汪春燕搭檔。他介紹,正月十六的游魚路線最長,全程4公里左右,抬魚的年輕人每天來來回回走上三四萬步。第二天一早,很多人都覺得腰背肩膀酸疼,有人甚至“腿疼得下不了床”。
六組枝垣魚會的返鄉(xiāng)青年汪常翔感慨,籌備過程非常“磨人”,年輕人告別了睡懶覺的習慣,每天起早貪黑干活,每天忙完,顏料污漬布滿外衣,還要自己清洗。
去年,該魚會的兩盞大魚燈因年代久遠而“退休”。汪常翔和同伴爬上500米海拔的山頭,尋找年齡3-6年的優(yōu)質(zhì)竹子做骨架。忙活一下午,只為選到一竿好竹,將竹子扛回家的路上,心里滿是興奮。
“接受魚燈文化熏陶的孩子長大后,開始成為參與者、組織者,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這件事,覺得這是責任和擔當。”汪軍華說,年輕人精力旺盛、頭腦靈活,在參與過程中可以鍛煉交際和組織能力。
“以‘魚頭’舉例,考慮事情必須周到,人品也要端正,否則很難將村民動員起來,籌備這盛大的燈會。能當好‘魚頭’,也是自己家族聲望的體現(xiàn)。”解修遠分析,老一輩人讓年輕人挑大梁當“魚頭”,對后輩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汪篤羽老人在紀錄片中感慨道:“能當‘魚頭’的人,相當于能勝任生產(chǎn)隊隊長?!?/p>
“大家凝心聚力干一件事,也加深了感情。這幾年,村里的矛盾摩擦少了,誰家如果遇到什么困難,鄰里之間都會幫把手?!蓖糗娙A發(fā)現(xiàn),年輕人的責任心也加強了,對村里各類事務都很主動上心,魚燈給他們帶來改變。
嬉魚燈“出圈”
讓魚燈以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形式走出汪滿田村的,是一位80后的機械師。
今年六組枝坦魚會的“魚頭”汪成峰,上過職高,后來在杭州一家企業(yè)從事機械加工。整日與車床相伴的閑暇時分,他用鐵絲、棉繩扎制魚燈送給同事,廣受歡迎。他在生活中從此多了一個消解鄉(xiāng)愁的愛好。
2018年起,汪成峰回到縣城就業(yè),工作之余,經(jīng)常帶著工具和材料參加黃山當?shù)嘏e辦的手工藝品展覽會。機械師的巧手做起魚燈,總能引來圍觀:毛竹一劈一編,魚骨架就出來了,用紙一糊,用墨一涂,可愛靈動的小魚就誕生了。
一位攝影愛好者提議:“棉紙的魚燈容易壞,為何不用布的,這樣也方便快遞?!蓖舫煞逵谑巧暇W(wǎng)選購材料,最終確定純棉里布。2020年,他在“閑魚”上注冊了名為“峰之魚”的商戶,展示并售賣魚燈。
2021年,汪滿田魚燈入選安徽省民俗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與此同時,用來商演和售賣的魚燈,逐漸融入了現(xiàn)代元素,蠟燭替換為LED燈、風電燈等,可以通過開關控制亮度和顏色。不過村里每年舉辦儀式用的嬉魚燈依然沿用古法。
近兩年,汪成峰網(wǎng)店訂單越來越多,在他的帶動下,村里約有30余人從事魚燈制作和售賣。去年4月,汪成峰的一條魚燈還賣到了臺灣省,買主祖籍福建,就想收藏一只棉質(zhì)的鯉魚化龍燈。
這些年,福建、廣東、陜西、浙江、上海等地的客戶都會將“買家秀”照片回傳給汪成峰,這讓他無比自豪——汪滿田嬉魚燈從山村走向全國。
2021年4月開始,嬉魚燈表演也走出歙縣,汪滿田村組建了一支表演隊伍,應邀前往上海、南京、海寧、寧波、合肥等地進行商演。
此外,在網(wǎng)絡平臺上,古老神秘的汪滿田嬉魚燈逐漸成為文化IP,吸引著更加年輕的一代人?;ヂ?lián)網(wǎng)巨頭企業(yè)、游戲公司正是看重這一點,紛紛選擇以它為原型,創(chuàng)作新春賀歲短片。
在汪滿田村,互聯(lián)網(wǎng)的流量轉(zhuǎn)化成了客流量。今年魚燈會4天期間,該村游客量更是“井噴”至兩萬人,較去年漲幅近20%。為此,縣、鎮(zhèn)、村投入工作人員200余人,維持秩序,服務游客,還增設游客擺渡車,配置現(xiàn)場應急救援力量。村委會還專門騰出會議室,供前來打卡攝影的漢服愛好者更換服裝。
“魚燈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筆財富,如果沒有正月里舞動的大魚燈,外面人也不會知道汪滿田村,這里的茶葉、香榧、菊花也很難銷售出去?!蓖舸貉啻蛐难劾锔屑ゆ音~燈給村民帶來的增收。
非遺進高校,再添“一把火”
誰也沒有料到,汪滿田魚燈能被另一群同樣年輕的00后集體接受。
2022年10月26日,安徽師范大學51屆校園運動會上,85名學生帶來的《非遺魚燈》表演,驚艷全場。在該校新聞與傳播學院00后學生郭昊的航拍鏡頭下,閃爍的魚燈成群列隊,燈光搖曳,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又如滿天星辰。這段視頻全網(wǎng)累計播放量超8億次,主流媒體紛紛轉(zhuǎn)發(fā),火遍全國。
去年夏天,考慮到運動會開幕式晚上舉行,與汪滿田魚燈的表演場景吻合,學校決定重新編排魚燈舞,融入體育和舞蹈的元素。
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省級民俗傳統(tǒng)體育負責人余濤教授帶隊前往汪滿田村調(diào)研。雖然只有一周行程,但一行人都感受到心靈的震撼。非遺傳承人扎制魚燈過程的專注,魚會對魚燈骨架的精心呵護,都讓他們備受感動。
演出當天,天空中飄起了細雨,大家擔心魚燈表面的顏料遇水暈開,燈光效果受影響。演出開始了,同學們?nèi)绱苏R且自信,沒有一個人給陣形“拖后腿”,每條魚之間的距離恰到好處,動作行云流水,“這就是文化自信的魅力!”
“不僅是這一次表演,我們要把藝術的生命力延續(xù)下去,將傳統(tǒng)文化與課堂教學完美融合,喚醒和激活非遺文化,提升大家思想認識、動手能力和專業(yè)水平?!庇酀f。
在故鄉(xiāng)與城市之間“洄游”
1月18日,臘月廿七,95后汪常翔回到汪滿田村。去年從北京一所高校研究生畢業(yè)后,他入職位于合肥的一家央企。
辦一場魚燈會,魚會需要數(shù)千元的經(jīng)費,年輕人得挨家挨戶上門募款。正月初五、初六兩天,汪常翔負責用紅紙記賬,另一位從杭州返鄉(xiāng)的年輕人負責收錢。上門前,二人備著一包煙,來到商鋪門口,說一句“祝生意興隆”,碰上老人道一聲“祝您身體健康”。二人向村民組百十來號人籌措了近5000元。
汪常翔所在六組枝垣魚會參與籌備的20多人中,大多數(shù)都是90后。“大家平時都沒機會見面,是魚燈讓我們短暫相聚,它連接著一份鄉(xiāng)愁。大家互相幫忙、分工干活,一切都心照不宣,只為了把活動辦得熱熱鬧鬧?!彼f。
在這個小村子里,汪常翔和很多小伙伴從小學到高中一路相伴,大學畢業(yè)后各奔東西,而嬉魚燈成為他們的鄉(xiāng)情驛站。
過年前幾天,微信群里格外熱鬧,大家迫不及待曬出返鄉(xiāng)車票。到家了,大家會輪流做東小聚,除夕一過,就投入燈會籌備工作。群里如果有人因事錯過嬉魚燈,會讓小伙伴將視頻和圖片發(fā)到群里,只為“過過眼癮”。汪常翔唯一一次缺席嬉魚燈會,是在2015年,因為要備戰(zhàn)高考而提前返校。
甚至有人已在外地娶妻生子,仍然對嬉魚燈抱有濃厚的興趣和感情。不少村民都提到這樣一件事,2020年正月,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有一個小伙子從杭州輾轉(zhuǎn)換乘多種交通工具,只為回汪滿田籌備魚燈。可惜那年受疫情影響,魚燈會停辦一年。
還有很多年輕人大年初七就要開工返崗,一些在黃山市區(qū)或周邊工作的年輕人,每天晚上下班后,相約拼車趕來幫忙籌備,夜里再趕回去,第二天接著上班。
1月29日,大年初八,汪常翔將錢和賬目交給“魚頭”,晚上返回公司。初九,他再次在手機里重溫了紀錄片《不嬉不行》,這讓他歸心似箭。
片中的他還是一名小學生,頭戴棒球帽、身穿運動服,用力地抬著魚燈的木架。紀錄片中許多老手藝人已經(jīng)離世,這讓汪常翔有些傷感。身處異鄉(xiāng),每當快要回家或者疲憊孤獨時,他都會看一遍視頻,仿佛可以回到小時候的故鄉(xiāng)。
他永遠不會忘記2010年正月十六那個暴雨如注的夜晚,大家齊心協(xié)力冒雨嬉魚燈的樣子。
同樣在那個夜晚,汪春燕在大雨中發(fā)出年少無畏的感慨:“希望這場雨能更大一些!”
13年后,正月十六,恰巧又是一場大雨,她依然向記者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
“有水才有魚,有魚才有水,雨下得大,魚兒才能游得歡,水屬財,希望村里越來越好?!彼f。
也許,沒有什么比一場大雨更能帶來青春的洗禮。在雨中,他們成長,他們享受自己的歡樂。
如今,汪滿田村的歡樂不再只屬于村民,燈會期間,長三角城市的年輕人涌入這個一度封閉的古村落。一場古老的民俗儀式演化成多元文化交匯融合的盛大PARTY。當?shù)卣苍谥忠?guī)劃,借著嬉魚燈的熱力,發(fā)展文旅經(jīng)濟,帶動鄉(xiāng)村振興。
汪滿田的天空,能夠看到今年最火的“加特林”煙花,以及最新型號的無人機。汪滿田的石板路上,走過身著各式漢服的“網(wǎng)紅”,以及裝備齊全的攝影愛好者、自媒體達人。當600年的嬉魚燈擦肩而過時,那一刻,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非遺與科技之間的界限,已經(jīng)不再清晰,也不再重要。
作為“原住民”,面對喧鬧的這一切,汪常翔心里時常閃過一絲離別的惆悵,他看到最多的還是這座山村的本來面貌。“正月十六一過,游客陸續(xù)離開,年輕人也收拾行囊返回大城市,村子又會空起來,一切恢復往日的寧靜?!?/p>
相聚是暫時的,離別總是常態(tài)。這群年輕人為了個人事業(yè)發(fā)展,還是要繼續(xù)外出打拼,“游”向更為廣闊的空間。
2月7日晚,當高鐵開動駛向省城的那一刻,汪常翔開始期待來年正月的再一次歡聚,盼望著下一次“洄游”的到來。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