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海菜腔”頻頻唱響國際舞臺
中新網昆明12月8日電(記者 繆超)在云南省紅河州石屏縣縣城往東兩公里,鑲嵌著璀璨的高原湖泊——異龍湖。異龍湖不僅養(yǎng)育了石屏人,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菜腔”就發(fā)源于異龍湖畔。
民歌大觀第五期“海鷗飛處彩云飛——云南原生經典民歌分享會”將于12月9日18:00在中國新聞網直播,并有十余家海外媒體支持。屆時,國家一級演員、海菜腔傳承人傳唱人李懷秀、李懷福姐弟(彝族),將與眾多云南民族音樂人一道,為全球網友帶來一場別具民族特色的“云上民歌盛宴”。
這已不是李懷秀、李懷福第一次向世界展示彝族“海菜腔”的獨特魅力了。過去十多年里,他們帶有云南山野之風的原生態(tài)歌聲,曾唱響維也納金色大廳、悉尼歌劇院、美國肯尼迪中心……
12月7日,正在加拿大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上,由李懷秀、李懷福演唱的“海菜腔”悠揚高亢、熱情歡快,響徹蒙特利爾會議中心,令全球嘉賓沉浸其中,讓世界聽到看到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如果沒有‘海菜腔’,今天的我可能在砍柴、割草、烤煙……過著平靜的農村生活。”李懷秀告訴記者,她出生在哀牢山腳下的一個貧困山村巴窩麻栗樹村。兒時,李懷秀喜歡唱歌,“小時候,我跟外公外婆、媽媽學歌。每天砍柴、割草、烤煙等這些農活干完后,唱著歡快的山歌,就不覺得累了?!?/p>
上世紀90年代,哀牢山是片封閉閉塞的山區(qū),那里的人們生活條件艱苦,但常在田間地頭載歌載舞為樂。隨著電視和互聯(lián)網進入大山后,當地年輕人紛紛迷戀上時尚的流行歌曲,當地傳統(tǒng)歌舞“海菜腔”“煙盒舞”等逐漸被視為“老土”,被年輕人所拋棄。
倔強的李懷秀發(fā)誓要轉變他們的觀念,她認為“海菜腔”“煙盒舞”是彝族的文化瑰寶。于是,她開始跟著后寶云、施萬恒、阿家文等老師學習“海菜腔”。1993年,知名音樂家田豐來到云南,為搶救、挖掘和傳承云南的民族藝術,自費辦起了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李懷秀成為眾多學生中的一員。
從此,李懷秀不但熟練掌握“海菜腔”,還學習了滇南四大腔中的“山悠腔”“四腔”“五三腔”和云南其他民族的歌舞及民族手工藝。后來,田豐身患重病住院治療,李懷秀接過了傳習館的接力棒,面向云南全省招收新生,弟弟李懷福就是她的第一批學員。
李懷秀說,“我剛到傳習館時,弟弟在讀書。在來信中,我發(fā)現他非常喜歡流行歌曲。這讓我很擔心,于是我便經常給他寫信,讓他愛上自己民族的藝術。我自己彈唱‘海菜腔’,并用錄音機錄下來,連同一把四弦琴寄給弟弟,讓他在家學唱。今天看來,我當初的努力沒有白費,弟弟也很爭氣?!?/p>
功夫不負有心人。姐弟倆曾獲得第十二屆CCTV青歌賽“原生態(tài)唱法金獎”,并作為中國原生態(tài)民間音樂代表,出訪四十多個國家做文化交流演出,將“海菜腔”傳唱世界。
多年來,李懷秀繼承田豐的衣缽,與弟弟一起扎根云南,辦傳習所致力于海菜腔、煙盒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不僅將云南各地優(yōu)秀的非遺傳承人請到傳習所教學,還將學生送到年事已高的老藝人身邊學習正宗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出了一批批優(yōu)秀傳承人。
他們的傳習所先后參加了國家、省、州各級各類演出近百場次,培養(yǎng)了海菜腔、煙盒舞、酒歌、民歌、花腰歌舞等云南民族民間歌舞專業(yè)人才1200多人。
“‘海菜腔’頻頻唱響國際舞臺,證明了民族音樂藝術并不‘土’。”如今,李懷秀回到她的村莊看到,年輕人、小孩子又喜歡上了民族歌舞,海菜腔、煙盒舞又出現在田間地頭。(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