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意興,在中國古代文物中灼灼展現(xiàn)
利維
春天到了,窗外大地蘇醒,陽光明媚。《牡丹亭》中,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杜麗娘的青春活力;《紅樓夢》里,面對春日景致的林黛玉卻倍感傷懷。
文學(xué)的想象若有實物參照,那么時間留給人們的禮物更彌足珍貴。從宮廷到民間,一眾古代文物帶來春的氣息,承載著古人游賞遣玩的春日意興。透過歷史的遺跡觸碰那些古人留下的情愫,今天的我們也能感受千百年前游春感春的那份風(fēng)雅。
古畫里的春色:最是一年春好處
春天的降臨,恰似鴻蒙初辟。中國最早的青綠山水畫當屬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此畫也奠定了傳統(tǒng)青綠山水畫的發(fā)展道路。雖然歷史上對這幅作品是否出于展子虔之手,仍持有爭議。但透過畫面展現(xiàn)的文人游春的逸興,卻力透紙背,昭顯出如詩的春日意境。
畫中描繪了士人外出春游、爭相賞花的場景,青山綠水,波光粼粼,樹木蔥郁,人物形態(tài)各異,佛寺被隱藏于畫面深處,用以點綴。畫家用筆準確、細膩、有力,雖未使用皴法,而是空勾山形,但在線條方面卻能把握輕重緩急、婉轉(zhuǎn)頓挫的節(jié)奏。在此之前的繪畫,常使用平鋪直敘技法,而在這幅游春畫卷上卻一掃過往習(xí)氣,描繪景物由直接變?yōu)榍郏才盼锵箦e落有序、生動有趣,畫面中的一草一木仿佛皆具靈性,猶如看到真的一般,一派“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的文人春景。
宋代馬遠繪《山徑春興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面描繪的是高士外出春游,如同宋代理學(xué)家程頤筆下“云淡風(fēng)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的春景。踏青的高士衣袖觸動了盛開的野花,野花輕揚飛舞,驚擾了在鳴唱的鳥兒,柳樹枝條隨風(fēng)飄舞,高士與童子的步調(diào)亦向前方,格律如此一致,讓觀者不禁產(chǎn)生向前方即為無限美好景致的遐想,這也是宋畫“于平凡處見真奇”的最高境界。是啊,春日來臨,小溪潺潺,鳥兒爭鳴。喝一杯清茶,彈一首曲子。聽著鳥兒的歌唱,和著悠悠的琴音,看著這春天的美景,怎能讓人不陶醉呢?此畫左下近畫緣處款署“馬遠”,右上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
馬遠的山水取景雖多為邊角式,但很少用截景特寫,畫法則是強調(diào)對近景的細節(jié)描繪,遠景一般簡淡飄渺,畫面更多空白。再如他創(chuàng)作的《梅石溪鳧圖》,此畫繪山崖側(cè)立,峭壁之上一上一下兩枝梅樹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干虬曲,取蒼龍?zhí)胶V畡?。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相瓦呼應(yīng),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tài)極妍。畫面下方,一群野鴨在涓涓的溪水中或追逐嬉戲,或梳理羽毛,或振羽欲飛,其中一對幼鳧伏在母鳧的背上,十分動人。
全圖兼工帶寫,構(gòu)圖簡潔巧妙,所畫石壁運用虛實相間的表現(xiàn)手法,使咫尺畫面產(chǎn)生了曠闊之感,春意盎然,一片生機。特別是局部山石的處理,每一筆斧劈皴法幾乎都是用似橫切出的筆鋒掃出,有時先橫加一筆,再縱向掃出,雄強剛硬,帶有鮮明的風(fēng)格傾向。
這樣的畫面,也會讓人想起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詩據(jù)說是東坡為惠崇《溪山春曉圖》所題。惠崇,宋初畫家、詩人、僧人,工畫鵝雁鷺鷥,寒汀遠渚,世稱“惠崇小景”,其畫屬南方山水畫派支流,意境虛和蕭散,獨創(chuàng)新風(fēng),但不為時人所重。惠崇的《溪山春曉圖》,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布局取平遠之勢,但疊嶺崇山,云氣蒸騰,亦顯深幽境界,縈繞于山間的河流、湖水與云氣融為一片,又使其境空靈渺遠?;莩绲墓P法溫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隨形變化,濃淡相宜。此畫敷色簡淡,醒目異常,更增強了畫面春日融融的明麗氣氛。
古人把自己看到的春天留在了詩句里,也把自己看到的春天留在了畫卷里。雖然時隔上百年或上千年,但看到這些畫卷時,我們就好像進入了古時候的春天。
明代畫家戴進創(chuàng)作的《春游晚歸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面前景是一座掩映于樹林之中的莊院,有一文士來到院門口,正在敲門,院里有仆人提著燈籠來開門,夜幕已經(jīng)降臨,點出晚歸主題,顯示出春游主人一定是因為醉心于美好的春景而造成了晚歸的詩意來。主人身后還有人挑著行李物什,正要跨過小橋。中景是一片水域,田野小徑上農(nóng)人扛著鋤頭回家,再遠處有幾間農(nóng)舍,農(nóng)婦在喂食家禽,人物雖小卻顯示出畫家對細節(jié)的用心描繪。
遠景是一座大山,山嶺和最遠處的天空加起來約占畫面一半的篇幅,但是山腳為云氣所縈繞,顯得迷離縹緲,因而也與近景拉開了距離。蒼茫的群山間云霧繚繞,有絢爛的山花盛開在其間;時隱時現(xiàn)的亭臺樓閣,矗立在山頂上;山頭的青松柏樹蒼勁傲然;桃花、杏花隨處可見,使得群山更顯色彩斑斕。整個畫面靜謐、祥和,間接地表現(xiàn)出一種太平盛世的景象。如果你站在這幅畫前,就能從畫面里感到濃濃的春意。
御制里的春天:綠楊結(jié)煙垂裊風(fēng)
紫禁城的養(yǎng)心殿懸掛有一幅紙板,上面書寫“管城春滿”四字,下邊共有九個大字,共為三行,每行三字,用雙鉤的字體書寫“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fēng)”。按清朝吳振棫《養(yǎng)吉齋叢錄》載:“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圖,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fēng)九字。字皆九筆也。懋勤殿雙鉤成幅,題曰管城春滿。內(nèi)值翰林諸臣,按日填廓,細注陰晴風(fēng)雪,皆以空白成字,工致絕倫。每歲相沿,遂成故事?!痹瓉恚@是宮里人在冬令入九以后特制的一種玩藝兒,迎春從此時,便悄然開始了。
此物名曰《九九消寒圖》,所謂圖,只是九個大字而已,“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fēng)”,每字九劃,共為八十一劃,從冬至后第一天算起名謂之“入九”,每九天算作一個九,九個九共八十一天,到那時便算“出九”,與夏天的“三伏”遙相呼應(yīng)。消寒辦法,入九以后每過一天,便在圖上涂填一劃。時光流轉(zhuǎn),筆墨生香,等到九字八十一劃全部填畢,八十一天悄然度過,春回大地。之所以題名《管城春滿》,“管城”者,筆也,筆到尾聲,春色滿園。
如果說消寒圖是一首迎春序曲,那么歲朝圖就是一首首悅春的交響曲了。明清兩代,歲朝清供題材極為盛行,圖式基本是瓶供鮮花與散放的時鮮蔬果彼此搭配,兼工帶寫,眾采備家之長,以疏淡簡逸的筆墨表達春日趣味。
如乾隆帝就留下了多幅春意盎然的歲朝圖,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筆的《歲朝圖·開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御筆的《歲朝圖·韶華》,清乾隆二 十八年(1763)御筆的《歲朝圖·春藻》,還有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御筆的《歲朝圖·盎春》。開韶即開啟韶華,迎接春天;至于春藻,即春日麗景之意,畫面上青銅花瓶實為倒置的錞鼓,錞于原系軍中樂器,將其倒置寓意止戰(zhàn)。畫里的木根如意、吉祥草為“皇祖手植”,暗示繼承其祖父康熙帝的治國精神,盤中的瓜果為新疆地區(qū)物產(chǎn),表明乾隆朝的疆域遼闊。
一年之計在于春,這話最初說的是春耕。所謂“雨水至,春耕始,萬物生”,對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而言,在春天播下種子,也就播下了一年的希望。“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边@是清代詩人姚鼐的《山行》,他給我們描述的,正是一幅幅熱情高漲的春耕畫面。在明清兩代,帝王們到了春日里也要親力耕犁,以示劭農(nóng)勸稼、祈求年豐之意,謂之親耕。
一套《御制耕織圖》繪制于康熙年間,當時有江南士人進呈南宋樓璹《耕織圖詩》,康熙帝便命內(nèi)廷供奉焦秉貞重新繪制??滴跤H自題序,并為每幅圖制詩一章,以吟詠其勤苦而書之于圖。到了清代,皇帝親耕已成禮節(jié),一般選在而三月一個吉利的日子舉行?;实塾H耕前,會到西苑的演耕地里練習(xí)一番,以免親耕時生疏。到了正式親耕之日,皇帝便會去先農(nóng)壇祭拜先農(nóng),然后到觀耕臺前的田地里執(zhí)鞭駕牛,扶犁耕播。據(jù)記載,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就曾在京南的鄉(xiāng)間親持犁器,一口氣耕了一畝地,當時共有萬人觀看此景。
為了賀春,清宮還會專門定制各種器物,以度韶華,如每逢花神節(jié),宮里會燒制十二花神杯,寄托春思,更隱喻四季之美?;ㄉ窆?jié),又叫花朝節(jié),花朝于古代一般指代農(nóng)歷二月,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常邀三五知己,賞花之余,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明清兩代一般在農(nóng)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五舉行花神節(jié),每到花開之時,紫禁城按例會布置戲臺,上演四五場戲,婆娑舞樂以歡娛花神。
清宮在這個節(jié)日,常會對守護春花的神明進行祭拜,燒制出寄托情懷的器物,謂之“花神杯”。特別是康熙年間,宮中崇尚新穎之品,瓷匠為得君心,費煞思量,務(wù)求燒制新風(fēng)格的佳器,以悅龍顏,便將詩、書、畫、印融于一杯中,四美合一,開創(chuàng)了詩畫在瓷杯上并舉共美的首例。
景德鎮(zhèn)有些著名的窯廠,更是專為宮廷燒制十二花神杯,為皇室提供特別服務(wù)。每只瓷杯上按一年十二個月,各繪一種應(yīng)時花卉,指代歷史上的著名女性,并題相應(yīng)的詩句,底款為兩行六字楷書款。春天三月分別是水仙花對應(yīng)洛神,玉蘭花對應(yīng)楊貴妃,桃花對應(yīng)息夫人。這些花神杯通體以五彩裝飾,點綴青花,在形制上常作撇口,深腹,圈足,胎薄體輕,精巧玲瓏,繪畫精細,觀之秀巧玲瓏、精美絕倫。這些宮廷瓷杯仿佛能夠照徹我們心靈,倒?jié)M春茶,足夠我們用盡一生來暢飲。
雅物里的春風(fēng):觴詠臨流暢敘情
每到春天,南宋文人、美食家林洪喜歡食筍。他會去郊外竹林,親自采摘嫩筍、嫩蕨,在沸水中焯一下;再取鮮魚、鮮蝦切塊,一起用滾水蒸煮,加熟油、醬油、鹽,以胡椒粉調(diào)和拌勻,用粉皮上下裹住,再一個一個放在相對而扣的小盤子里蒸熟。南宋宮廷廚房也經(jīng)常做這道菜,叫作“蝦魚筍蕨兜”。筍、蕨出于山林,魚、蝦來自江海,身世不同,卻在砧板碗碟之上攜手,貢獻了精彩的味道,不失為一場邂逅。美味的春筍當前,林洪的朋友、詩人許棐也為他寫詩唱和:“趁得山家筍蕨春,借廚烹煮自燃薪。倩誰分我杯羹去,寄與中朝食肉人?!?/p>
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陳鳴遠所制的紫砂筍形陶水盂,讓人能夠從名物精雅中,窺探春日風(fēng)情。這是一件眾所周知的名器,胎質(zhì)細膩,呈土黃色。形若一橫臥的竹筍,形態(tài)豐滿,六片筍殼緊緊相疊。細密的筋脈根根清晰自如,根部筍痣刻劃得維妙維肖,蟲蛀痕跡表露自然,真可謂巧奪天工。而今,署陳鳴遠款的筍形水盂計有七件,相比之下,此件更為秀雅精美。一件名作形態(tài)的表述,雖屬仿生,也有取舍、歸納、精煉的設(shè)計創(chuàng)作,方可達到神韻俱佳,其次是要充分運用紫砂五色土,不嬌不艷,神態(tài)逼真而感人。
陳鳴遠是一位塑鏤兼長、技藝超群的壺藝家,所制茗壺、文玩多達數(shù)十種,構(gòu)思之脫俗,設(shè)色之巧妙,制作技巧之嫻熟,在紫砂史上是少見的。他的作品極具自然生趣,將各種仿生器在明人基礎(chǔ)上,進一步推向藝術(shù)化高度。他雕鏤的文房擺件,無不精雅絕倫,把春筍的自然生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維妙維肖,再配上契合筍皮肌理的泥色,給人以春意盎然的感受,令人拍案叫絕。
春日食筍,當然要佐以美酒。有件唐代鎏金鴛鴦紋銀羽觴頗具代表性,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羽殤,就是耳杯,古人常用的酒器。據(jù)《楚辭》曰:“瑤漿蜜勺,實羽觴兮。”古代的耳杯有兩種造型,一種雙耳呈蝶翅形,稱作方耳杯;另一種雙耳呈半月形,稱作圓耳杯。正是這兩側(cè)的雙耳,遠遠看去就像鳥的雙翼,故名羽觴。
羽觴是春日風(fēng)物,古代文士會在春天去溪水兩旁,席地而坐,將盛滿美酒的羽觴放在溪水中,杯子遇到障礙,便會打轉(zhuǎn)或停下來,停在誰的面前,誰便要寫詩助興,作不出詩的人,按例要被罰酒。這種古代雅集,也被稱為曲水流觴,常常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傳統(tǒng)的上巳節(jié)舉行。所謂上巳,即有“祓除畔浴”之習(xí)俗。《論語》里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說的就是當時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到了那天,士人們可以游春賞景,臨水宴飲,共敘雅集。
東晉永和九年(353)的春天,東晉書法家王羲之邀請包括謝安、孫綽在內(nèi)的多位名士,來到浙江紹興郊外的蘭亭。大家在舉行上巳祓禊儀式之后,便在溪流邊席地而坐,玩起了曲水流觴。在那次蘭亭雅集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杯。春日暖陽下,王羲之喝了幾杯酒,有些微醺,名士們請他為最后寫的三十七首詩做序,他便拿起筆乘興寫道:“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尊為天下第一行書。春天的江南或許還帶著些許的寒意,書法中充盈的卻滿是生命潮汐的涌動。
有件金代白玉鏤雕春水玉,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春水一詞出現(xiàn)于遼代晚期,意即春捺缽,源于遼代四時捺缽制度。《遼史·營衛(wèi)志》載:“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毖韵轮猓恨嗬従褪谴簼O于水。每到春天,北方的漁獵民族自遼上京出發(fā),到達河岸以后,先在冰上搭起帳篷,鑿冰鉤魚。倘若鉤得頭魚,即于大帳置酒設(shè)宴,皇帝命前來祝賀的女真各部酋長依次歌舞,上壽助興。待冰雪消融,天鵝飛回,乃縱鷹捕鵝獵雁,晨出暮歸,從事弋獵。這是遼代契丹人的生活娛樂方式,也是他們重要的社會制度。
在四季捺缽中,春捺缽、秋捺缽最為重要,遼代帝王均有春水、秋山的記載,已成為慣例,后被金代繼承。春水玉常以鶻捕鵝雁為主題紋樣,以池塘花卉為背襯,鶻即海東青。春捺缽一般在初春時節(jié),春水玉中的蘆葦、荷花等植物,自然成為了北方民族借物寄情的浪漫想象。近一千年前的古人,能把春意盎然的興致放進盈手可握的美玉中,仿佛鵝雁翅膀上的羽毛、郊外融化的溪流、肆意綻放的鮮花,乃至季節(jié)里最美好的生機勃勃,都能濃縮在一塊玉器里。
春水玉多采用透雕形式來展現(xiàn)海東青捕捉天鵝的激烈場景,多選用近三角形籽料,以較大的平面為底,采用圓雕技法,兼以淺浮雕和陰刻線描繪羽毛及眼部線條,線條有粗細、疏密、深淺之別,以使玉器表現(xiàn)更加形象、生動、具體。整體靜中有動,形神兼?zhèn)洌w現(xiàn)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自然情趣。還有一些春水玉以蘆蓮作為背景,多描寫鵝雁藏于蘆葦、蓮花叢之間,或口銜蓮枝,具有較強的動感效果,富有層次感。
看著它們,形意之間頗有金代詩人毛麾筆下的春意:“小顰對起石州山,楊柳分青入髻鬟。乍識春風(fēng)眼如鶻,為誰無語獨憑闌?!惫湃藢⑺麄円辔囊辔涞拇喝丈睿谌A美的器物上灼灼展現(xiàn),寫實間仿佛英雄無覓、千古江山。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