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道鑲滾 見縫不見針(工匠絕活)
【絕活看點】
陳玉秋,吉林省吉林市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旗袍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滿族旗袍輕剪裁、重裝飾,一塊布匹便可以裁出一身旗袍,再用“見縫不見針”的手工技藝裝飾上最多十八道鑲滾。在鉆研技藝的30多年里,陳玉秋共制成100余件滿族旗袍。
上身白色絲線繡出祥云,下擺紋樣為海水江崖,一匹方正的織錦緞平鋪桌上……陳玉秋(見圖,本報記者劉以晴攝)沿橫縱對稱軸,將布料折上兩折,用針固定在桌案上。接著,穩(wěn)一穩(wěn)手,折角處剪出一條小弧線,“這是給衣服挖領口,再裁一刀旗袍主體就成了。”
55歲的陳玉秋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旗袍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服裝專業(yè)畢業(yè)的她,在一次逛街時,看到一條滿族旗袍就挪不動步了。之后她結識了劉淑芬老師,自此便沉浸其中,一做就是30多年。
走進陳玉秋的工作間,屋子不大,進門左手是兩個旗袍擺臺。房間正中,兩張長木桌拼在一起,桌面擺著碗碟、布料、針線、剪刀等各種工具。
滿族旗袍樣式寬大,陳玉秋用畫粉標記好袖長、胸圍、下擺圍,然后伏在桌上,人隨剪刀走,不消10分鐘一身滿族旗袍已經裁剪完成。“平面裁剪,一塊布料制出一身衣裳?!标愑袂镎f,這就是獨特的十字整衣型裁剪方式。
裁好的布料要刮漿晾干,接著便是“重頭戲”鑲滾。最華麗的滿族旗袍講究“十八道鑲滾”,即在衣料主體上“鑲”上顏色和紋繡各異的布料。“鑲邊往往一層疊著一層,為了精致牢固,有句話叫‘見縫不見針’。”陳玉秋說。
配好鑲邊輔料,陳玉秋將它圍在主料袖子偏上處。穿針引線,輔料邊緣有些厚度,針線從中穿過,再刺破主料,線頭針腳都“藏進”布片,下一針再緊貼著剛剛留下的針孔。鑲邊時,一般一根長線從頭縫到尾,“被扎是常事,但手必須穩(wěn)。針刺太深線會透出來,刺太淺則不牢固,就得整個拆了重來?!眱蓚€多小時后,“唰唰”聲停了下來,“這一邊袖子鑲好第一道邊了?!标愑袂锒读硕妒?。
除了要隱藏針腳,用來包住旗袍邊角的滾邊還要“鼓”?!拔耶敃r就是被旗袍上的滾邊吸引的?!标愑袂镞呎f邊將一根白棉線放入一碗清水中,吸足水后,雙手拉直彈掉多余的水珠,再將棉線搭在主料布邊上方一分處。左手提線的一端,右手拇指和食指前后微微捻動,取走棉線時,布邊洇下一道水痕。
“這叫打水線,既留出一條直線,又讓布料上的漿水微微融化,便于黏合?!睂⒉剂戏剿€上,用熨斗熨實。如此,反復兩到三次,縫上布條,就是一道圓滾滾的滾邊,“這樣包邊厚實有質感,也是考慮到東北風大,能起到一定的防風作用。”陳玉秋說。
如今閑暇時,她就帶著滿族旗袍技藝走進社區(qū)、學校,“從制作漿糊、包滾邊這些獨特的技藝講起,再引入背后的文化元素”。這個過程中,陳玉秋也逐漸打開思路,在旗袍制作中加入一些時下流行的布料和圖樣。
“我堅信會遇到對這門技藝一見傾心的年輕人,就像我當年一樣?!蹦荷暮?,陳玉秋將尚未完成的旗袍放進布袋,雙手捧進柜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