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中的溫暖守護者
深冬的內蒙古西部烏海地區(qū)寒氣逼人,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烏海車務段烏海西站編組場上燈火通明,“青年調”(烏海車務段烏海西運轉車間甲班第一調車組,1961年成立,先后榮獲“全國青年文明號”等多項榮譽稱號——編者注)的調車員們正在股道間穿梭忙碌。零下20攝氏度的天氣里,27歲的調車員張林輝和工友們卻全身冒著騰騰熱氣,在“冰火兩重天”中守護著電煤高效運輸。
烏海地區(qū)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煤炭產地之一,年產原煤5000萬噸左右,烏海西站作為煤炭周轉運輸中樞,站內有多條專用線連接周邊廠礦企業(yè)。調車員們白天將到達的空車送到專用線內等待裝車,夜晚再將裝滿煤炭的車輛取出,按照不同去向編組、解編,及時發(fā)往目的地。
每逢煤炭“迎峰度冬”窗口期,調車作業(yè)量都要比平日增加30%以上。為此,他們只能和時間賽跑:排風、摘管、提鉤、擰閘……邊忙乎手里的活,張林輝邊介紹:“從晚上8點接班到次日早8點下班,要解體、編組列車近1000輛車,一個班下來最少要走3萬多步,每半個月就要換一雙鞋?!?/p>
張林輝與工友們個個身著厚重的棉衣、頂著刺骨的寒風,帽子上、衣領上凝結出一層白霜。張林輝說:“低溫下的列車制動風管十分僵硬,作業(yè)時特別要注意,以防夾到手指!”他用膝蓋頂住冰冷的地面,一手扶起遠端風管,另一只手用力抓起近端風管,隨著“咔嗒”一聲,兩個接頭緊緊咬合。
“領車”是調車員冬季作業(yè)最大的考驗,既要時刻瞭望列車運行情況,又要準確觀測安全距離。從專用線返回站內需要運行約15分鐘,在此期間調車員需要一直扒乘在車梯上。裝滿煤炭的車輛在寒風中更為“兇猛”,全身貼在車輛表面,整個人仿佛“抱著”大塊冰,隔著幾層衣服仍冰冷刺骨,渾然不覺間,他們的衣服上和臉上已經沾滿了塵土。
“和以前相比,現(xiàn)在的工作環(huán)境已經好很多了?!睋び褌兘榻B,曾經的烏海西站四周有五虎山、梁家溝、教子溝等大大小小十余家煤礦企業(yè),當時煤炭抑塵等條件滯后,每到專用線作業(yè)完后,調車員們往往只有眼睛和牙齒是白的。由于車站地處烏蘭布和沙漠邊緣,每逢春秋兩季,沙塵暴肆虐,大風起時,黃沙遮天蔽日,能見度不足,瞇著眼前行都十分艱難,一個班下來,每個人的衣服里少說也有二斤沙子。
在當時那種環(huán)境下,“青年調”的首任調車長就為組員們立下“軍令狀”——“四個不變”,即安全第一的思想不變、苦練基本功的傳統(tǒng)不變、工作一絲不茍的精神不變、團結一致的作風不變。52多年來,“青年調”先后更換了22任調車長,但這條“軍令狀”卻一直延續(xù)了下來,成為一代代調車員的“家訓”。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的“青年調”成員多為入路不足兩年的青工,張林輝已經算是調車組里的“老資歷”了,工作間休時間,他也經常給年輕的工友講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一如自己的師傅那樣。
“看著自己親自調運的煤炭列車出發(fā),點燃萬家燈火、溫暖千家萬戶,雖然身體累點,但心里特別開心。”隨著列車緩緩啟動,張林輝跺了跺麻木的雙腳滿是自豪地說。
李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宛霏 龔蓉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