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不爛火燒留痕 “世界上最貴的泥”有何玄機?
近日,B站上一則熱門視頻《承包一片藕塘!抽盡藕桿里的藕絲!只為做一塊比黃金還貴的泥?》,讓大家認識了龍泉印泥。“冬不凝固,夏不走油;水浸不爛,火燒留痕”的龍泉印泥,傾一生心血,凝千年國色,讓人再度領略到了國潮頂流的魅力。一塊小小的印泥,究竟有何玄機,價值比黃金還貴呢?
“蓋章狂魔”乾隆帝一見傾心
龍泉印泥從此名揚天下
印泥,古代又稱之為“丹泥”“印朱”等。南朝梁代的《文心雕龍》中已出現關于印泥的記載。唐宋時期,隨著書畫藝術的興盛,印泥制作技藝不斷進步。印泥被譽為筆墨紙硯之外的“文房第五寶”,可見其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
古人好印,進而也對印泥要求極高,清朱象賢《印典》引王兆云之言:“印固須佳,印色復不得惡。譬如虎丘茶洞山岕必得第一第二泉烹之,又如精毫非得妙墨名硯亦不能佳”。在中國古代印泥的歷史中,杭州潛泉印泥、漳州八寶印泥、常州龍泉印泥脫穎而出,分別拔得頭籌,并稱為“中國三大印泥”。
大約在康熙年間,常州府有一名為劉文高的秀才,頗通醫(yī)術,對印色也深有研究,他融貫古今,特創(chuàng)了一種印泥制造法,號為龍泉印泥,并以此創(chuàng)建了“璟玉堂”專售龍泉印泥。
乾隆二十二年,要趕往江南的乾隆帝道經常州,在常州籍大學士劉綸的引見下,龍泉印泥第二代傳人劉仁和向乾隆帝呈上了龍泉印泥。有著“蓋章狂魔”之稱的乾隆帝擁有不少印章,好馬配好鞍,乾隆帝與龍泉印泥的邂逅就好比在大明湖畔遇見了夏雨荷,一見傾心,自此龍泉印泥被欽定為貢品,名揚四海。
原料之一的蓖麻油需要曝曬六年以上
且原產地最好為山東地區(qū)
如今龍泉印泥傳承三百余年,歷久彌新,其獨特的制作技藝在繼承中發(fā)生嬗變,但對印泥品質的追求卻是始終如一。印泥的做法,概言有三要,清迮朗撰《繪事瑣言》中說:“欲合印色者,先制油,次制艾,次制沙,三者備而色成矣”,傳統(tǒng)龍泉印泥的做法也合于這三要。
首先是制油之法。制造印泥所需的印油在古代有著多重選擇,清迮朗撰《繪事瑣言》中提到了可用菜油、蓖麻子油、芝麻油、菜子油與穿山甲油制造印泥,明代楊慎就曾經說過:“古方蓖麻油或用煎粣油皆未佳,近傳用穿山甲油,取其不滲,試之良妙”,但迮朗卻有著不一樣的見解:“油以菜油為上,蓖麻子油久必黑,初亦不甚鮮明。芝麻油性易浮,浮則油勝于朱,色易淡薄,茶子油和朱雖鮮艷,而白文印字未有不泛黃者”。然而龍泉印泥選用之油依然是蓖麻子油,也用菜油、茶油,但在使用前必須得有所加工。《擷芳錄》中記載:“以蓖麻油每兩入去皮老姜五錢,烈日中曝至三年,乃入朱艾,印于紙上不滲,天寒不凍,最妙法也”,《梅蓭雜志》中也說:“印色舊無良方,近有人用蓖麻油或茶油置玻璃瓶中,三伏時曬之漸稠,愈稠愈妙”。據龍泉印泥第六代傳人繆德根先生介紹,制作龍泉印泥的蓖麻油需要曝曬六年以上,黏稠似膏,手沾出絲,集天地之精華,且原產地最好為山東地區(qū),這樣方能達到制造龍泉印泥使用的效果。
制艾之法就更為復雜。艾并不是指艾葉,而是指艾絨,要想從艾葉中提取艾絨,必須得先將艾葉去莖梗腐葉,再經燒煮、過濾、晾干,最終一斤艾葉只可得三四錢艾絨。傳統(tǒng)的龍泉印泥也是運用艾絨制泥,《繪事瑣言》中記載:“有用楊花、棉花及燈草末竹茹者,俱不如艾絨。蓋印色之用,固取朱油,而所以寄朱油者,惟艾能分能合,分則可以入朱油則不黏于印,惟楊花合而不能分,燈草末分而不能合者也”,用艾絨制造的印泥,印色清晰而不黏紙,是頗佳的制泥原料。
一萬斤的藕梗大約只能抽取
二兩五的藕絲
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龍泉印泥運用艾絨制泥,潛泉印泥、八寶印泥同樣運用艾絨制泥,直到繆德根先生復原了失傳將近兩百余年的藕絲制泥法,這才豎起了龍泉印泥別樹一幟的大旗。
用藕絲代替艾絨制泥原是由上海金石書畫名家、尤擅長印泥制作的壁壽軒主人徐寒光所創(chuàng),在當時用藕絲制造的印泥被贊譽為“泥皇”,每兩“泥皇”的制作成本高達15萬元,遠勝于黃金的價格。但用藕絲入泥的方法乃徐寒光獨創(chuàng),其人只用于書房把玩,并不曾將方法公諸于世,隨著徐寒光的逝世,用藕絲制泥的方法也隨之沉寂??姷赂壬诠艜幸娺^用藕絲制泥之法,這促使他下定決心將其復原。
用藕絲制泥遠比用艾絨制泥更為復雜,光采藕絲這一項就足以令人望而卻步。據繆德根先生介紹,采摭藕絲一般會選擇八月份后的深水藕梗,這樣拉出來的藕絲才綿長有韌性。在采摭藕絲時,先將藕梗折斷,然后再將藕絲緩慢而穩(wěn)定地抽出,但當年采摭的藕絲并不好馬上使用,而是要將其陰干存放,等待來年方能使用。采摭藕絲的過程只能純手工進行,一萬斤的藕梗大約只能抽取二兩五的藕絲,約能制造十盒左右的龍泉印泥。光這看似輕飄飄的二兩五藕絲,可能就需要幾十個人三個月的時間,人工成本高昂,因此,民間“一兩黃金一兩泥”的說法并非夸張。至于為何會選擇用藕絲制泥,繆德根先生曾經說過一個頗為形象的比喻,他將用藕絲制泥比作用鋼筋做房子,這樣做出來的印泥才有立體感與覆蓋力。
染色并非只有紅色
還要加入麝香、藏紅花等名貴中草藥
制作龍泉印泥的最后一步是染色。其實印泥并非只有紅色一種印色,《古今印史》中記載:“印色通用朱,予嘗見宋儒簡札中間有墨者,元人則有用青者攷之,皆制中不忍用朱,故易之耳”。龍泉印泥在染色的時候亦不會單單只使用朱砂一種染料,其間根據印泥要色的不同,還會加入珍珠粉、犀黃等從礦物質或者植物中萃取出來的顏色,再雜以麝香、藏紅花等名貴中草藥,這樣制作出來的印泥則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格致鏡原》中就有記載:“唐陳茂為尚書郎,每書信印記,搗硃?、街旉酒、匣以瘴嚕竣??醞岡葡悖?∈櫬鍇Ю鏘悴歡稀保?氡亓??∧嘁不嵊寫朔?Ч?S汀⑴核?、沙龋??員鋼?螅?掛?倬??反頡⒌啡唷⒔漣璧 30多道手工工序,時間長達兩個星期,且工序完成之后還需靜封半年,印泥方才完成。
一方印泥穿過歷史的塵囂來到世人的面前,盡管褪去了貢品的光環(huán),但它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殊榮。昔日由劉文高創(chuàng)辦的常州璟玉堂在抗戰(zhàn)時期焚于戰(zhàn)火,如今延續(xù)龍泉印泥的是劉氏后人劉順昌于1992年創(chuàng)辦的“璟昌印社”,龍泉印泥的重新問世獲得了書畫界一致好評,1996年龍泉印泥參加首屆北京國際書畫作品博覽會,經過吳作人、啟功等名家評定,龍泉印泥被評為精品獎,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更是為之題下“國之精萃”的贊譽。而如今龍泉印泥的傳人繆德根先生原本只是一名中醫(yī),在治療劉順昌老人的過程中對龍泉印泥的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他復原出的藕絲制泥法,使得“泥皇”的殊榮花落龍泉印泥。2016年召開的G20峰會,龍泉印泥就被選為國禮,與著名雕刻大師錢高潮雕刻的雞血石印章配合印出了各國領導人的畫像。
所謂的國潮頂流,憑借的不僅僅是他們帶給我們的感官沖擊,更在于其背后凝聚著的智慧與涵養(yǎng),一方朱紅,百年國色,匠人精神,熱忱永傳。
文并圖/葉國安
(浩然文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