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地闡釋文學世界——關于趙依的文學評論集《物色》
作者:邱華棟(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
看到趙依的文學評論集《物色:文學的維度與標識》(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的封面標題,我不由得會心一笑?!拔锷痹诂F(xiàn)代漢語中本義指尋覓和擇選。對于趙依的職業(yè)而言——此前她是魯迅文學院的教師,現(xiàn)在她又是文學雜志《中國作家》的編輯,可以說,從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畢業(yè)以后,她就一直在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優(yōu)秀人才與優(yōu)秀作品服務,這些文字標記了多種文學的維度,可見這名字取得精妙。
同時,我發(fā)現(xiàn)這個名字也是趙依在偷偷夾藏“私貨”。為何如此說?當代文學研究者都有良好的學歷教養(yǎng),青年一代的創(chuàng)作者如今也多通曉西方理論。趙依在博士學習階段學習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但并沒有因為大量西方理論話語的涌入而誤入某種人云亦云的境地,而是一直延續(xù)著自己古典學術修養(yǎng)的深厚功底,尤見本書編目中的第三部分文章,主要是對古代文論的爬梳和體悟,她的努力在于以古典文學傳統(tǒng)為根基的借鑒與發(fā)揚。這就是她的文學評論中偷偷夾帶的“私貨”。
“物色”取自《文心雕龍·物色》,點出物和人隨四時更替而變化,“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寫作的發(fā)生機制環(huán)環(huán)相扣,“物色”處于中間樞紐處,上承時序之影響,再將此影響轉(zhuǎn)接至心緒情感上。由古及今,文章之學都講究發(fā)生論,用當下的文學批評語言說,則是寫作的來路、現(xiàn)場和去處,這是趙依研究中最關鍵的檢視對象。因此,趙依有意識地加強古今對話,并從持續(xù)的積極運用中尋找融合的路徑,對古代文論的美學觀念、思維方法的發(fā)揚,以及古代文論價值的當代生成,在這部評論集諸多篇章中顯現(xiàn)。所以,讀者總能見出趙依筆下極富層次的對話性,她直面作家作品展開論證,同時將美學意蘊于“羚羊掛角”中勾勒,潛行于言外,以靈動性恰如其分地闡釋居于變化的文學世界。
文學作為經(jīng)驗、想象、情感及精神力量的獨特見證,并未在當代生活中缺席。理論評論作為闡明文學要義的文體領域,以獨特的視角關切文學與生命世界的互證,這就要求掌握學理、材料進行歷史性分析的同時,以生命化的審美直覺架設文學與人生的通途大道。
學術化和歷史化以及即時性的審美訴求同樣重要。因此,正如趙依這部評論集所昭示的,對文學維度和文學標識的“物色”,一方面要借用文學史的權力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另一方面,既然文學的閱讀可被比擬為“流連萬象”,那么大千世界則需要通過生命體驗的靈動話語進行感受性的表述。
知識記憶固然重要,行進中的文學生產(chǎn),生發(fā)的現(xiàn)象與思潮,鋪陳的事實面貌和經(jīng)驗形式及其當下性,趙依有意識地進行了更多的捕捉和介入,她企盼的是自己的紛繁思索能夠形成某種有效的對話。評論集收錄的文章中,有一些是典型的文學批評寫法,比如對阿來、金宇澄、羅偉章、林森等作家作品的細致評論,意在立足我們時代文學的多重維度與未來走向展開思考和討論,這當然極為重要。但我更為看重的,是這一代人自由的表達、反思和實踐著的青年寫作及相關文學現(xiàn)象的問題。這些既發(fā)生于又被寫就于趙依二十歲至三十歲這十年間的作品,趙依就現(xiàn)象與文本進行了細致而及時的觀察、分析與判斷,而趙依自己的寫作——兼及學術層面與創(chuàng)作層面,也匯入其中。大致說來,既是知識體系的搭建脈絡,古今中外小說詩歌觸類旁通,更是文學生活和青春記憶的載體,年輕一代在文學與現(xiàn)實之間建立起切實的血肉聯(lián)系,而這是屬于趙依和他們這些鮮活年輕生命的“辭以情發(fā)”。
也因為此,這部評論集的意義不可忽視,因為它和作者一樣,都是當代精神的書寫者和見證者,是一種靈動的文學人生的親歷者,它表現(xiàn)為豐富的閱讀和多角度的觀察,并透過多種話語來傳遞。它提供一種與知識生產(chǎn)及材料考辨相關的風格化研讀模式,彰顯屬于年輕人的文學視界。它讓我們在解讀文學的同時總是期待更好的文學,以及文學世界所提供的豐富人生、豐沛情感和豐饒智慧。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09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